1 / 13
文档名称:

浅析应收账款的管理.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应收账款的管理.doc

上传人:zkusha 2022/2/8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应收账款的管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应收账款的管理
百有论文网()
()
(一)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的定义及确认条件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或个人收取的业的债权,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得到的收款权利。
因此,每一项应收账款都应该有明确的债务人和确定的金额,以保证应收到的款项准确无误。
而有些企业在需要增加利润的时候,有意虚增应收账款的数额;在需要减少利润时,将已收
回的款项不做应收款减少的账务处理,以达到调节利润水平的目的,结果只能是自受其乱。
(一)计划经济遗留问题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全都归国家所有,企业需要的设备、资金由国家拨给,企业的亏损由国家弥补,企业的盈利
全部上缴,所以,我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依赖于国家管理。进入了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
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债务意识不强,造成企业之间相互拖欠款项,形成三角债、多角债。
国家曾下大力清理这些债务,企业也为这些债务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二)产品供过于求,形成买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日渐丰富,产品供大于求,逐步形成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愈演愈
烈。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企业本应加大管理力度、完善规章制度、积极开发新产品,以适应
多变的市场需求。而有些企业由于管理环节薄弱,相关制度不健全,只顾眼前有活干,见生
意就抢,见标就投,盲目生产,货发出去而款收不回,造成赊销期限越来越长,致使应收账
款余额越积越多,从而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三)责任不明,催收不力
有些应收账款是企业领导责成下属人员办理的,一些经办人员认为既然是领导交办的,
就应当由领导催收,与己无关,并且认为领导交办的事不便多过问。而领导则认为具体业务
是下属工作人员份内的事,因此也不予重视。由于办理业务时没有明确的责任人,造成应收
款长期挂账。许多经办人调离后,挂账更是无人过问,应收账款很难收回,导致企业的财产
损失。
(四)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急于削减库存,把销售商品的大权全部交与业务人

百有论文网()
员,从销售策划、谈判、签订销售合同、开出库单、发货直至收回货款,没有监督、审核和
内部牵制,领导认为只要能把货物发出去的业务人员就是好样的。这样做虽然表面上为企业
减少了库存,但是由于大部分货款不能及时收回,其本质仍是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的相关费
用,甚至导致呆账、坏账损失。
2 . 营销水平不高, 管理手段滞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制订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政策,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全面、严格地执行。有的企业只顾低头核算而疏于管理;一些企业
的业务人员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不积极充实业务知识,只凭想当然或
自我感觉办事,如没签合同就发货,事后又不采取补救措施;有的没开发货单就发货,事后
也不及时补单;有的企业只规定发货数量指标,致使某些业务人员为了抢客户不惜压低价格。
既损坏了企业的形象和利益,又破坏了市场的有序竞争。
3.业务员水平偏低。有些企业在招聘业务员时,只注重外在形象、口才和社交能力,
而忽视了对业务员综合素质的考察。
(五)企业领导不重视对应收账款的清理工作
由于企业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旋涡之中,经济效益成为衡量企业管理优劣的重要指
标。特别是单位负责人有变动时,接任的负责人不对前任的债务负责,不愿意消化处理企业
以前遗留的债务,从而造成应收账款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也是形成企业潜亏的重要因素。
(一)加强对“应收账款”科目的审查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应收账款在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中占有
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企业若不及时清理、审核应收账款,不仅会严重影
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还会导致呆账、死账和坏账的大量发生,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严重的还会使企业因此而破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企业在
审查应收账款科目时,应该严把管理关,对每一项已挂账的应收账款都要按照有关财务制度
进行审核,以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有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 . 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企业的各种应收账款应有专人
负责,统一管理,以便于及时反映各个往来单位的欠款情况。所有的往来账户一律按不同的
往来单位设置明细账, 不得以本单位经办人、业务员或其他人员设置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