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1
文档名称:

第三只眼看印度——当代印度流散文学中的印度形象.pdf

格式:pdf   页数:1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第三只眼看印度——当代印度流散文学中的印度形象.pdf

上传人:书籍1243595614 2014/10/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只眼看印度——当代印度流散文学中的印度形象.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天津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只眼看印度——当代印度流散文学中的印度形象
姓名:齐园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指导教师:孟昭毅
20070401
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盘盗琳烫没蚱渌逃沟难换蛑な槎褂霉牟牧稀C艿穆畚脑诮饷芎笥ψ袷卮斯娑签名:期:导师签名:日本人完全了解天津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将学位论文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内容摘要学研究的两重视角扩展到第三种角度——“第三只眼”,即东方移民作家群笔下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之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以及后冷战时代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使流亡和移民成为全球范围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而流散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既相互冲突、相互对抗又相互介入、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一主导性社会背景和文化发展趋势之下,“异国”的概念已经不能完全涵盖一个形象,尤其是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象的文化超越性意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东、西两极二元对立的格局,把形象的母国形象。这些作家以东方为裔,但又被浸染在西方文化之中,使用的是西方语言,叙述的是西方话语。矛盾而又多重的文化身份使他们塑造出来的母国形象具有新的形象学研究意义。反之,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能够反映出后殖民时期文化的混杂性、矛盾性,是东、西方文化相互纠缠的产物,是作者文化身份文化立场的体现,是文化混杂性的集中体现。本论文分七部分。第一章,首先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和流散文化背景作为理论基础,对流散现象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流散文学的本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重新定义了流散文学的概念,把概念范畴界定在移而变的移民作家这一类。其次通过从传统形象学到比较文学形象学再到异质文化形象的转变过程,提出流散作家笔下的母国形象这一概念,并总结其特征及意义。第二章,以印度的史学形象为基础,以殖民文本中的印度形象和印度本土英语作家笔下的印度形象作为流散写作的参照系,结合印度本身讨论印度形象在流散文学中的意义所在。第三章,论述重点是流敏作家的多元历史观,在描述印度形象的过程中消解历史,对历史进行再阐释。第四章,从社会观察的角度出发,其印度形象体现了流散作家对印度社会的反思、分析和批判。第五章,着重讨论女性形象。印度形象与女性形象之间是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拉什迪和阿尼塔·德塞的女性形象突出体现了流散作家笔下形象的隐喻性特征。拉什迪是通过女性形象的逆转,德赛是通过对神话的解构,最终达到了以女性形象反映印度形象的目的。第六章,移民和移民生活是流散作家创作的主要素材,本章对移民类型进行了分类和分析:罗辛顿的“身体”移民表达了对印度母国的情感;奈保尔“漂泊”的移民表现的是脱离母体的文化悲剧;拉什迪的“变形”移民以一种象征手法表现他对印度形象的多样化理解。第七章,总结流散作家描绘印度形象的目的和意义,并最终导出结论:流散作家的创作和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是一种对“和解”的召唤,流散写作也可以用一种非殖民化的反思方式来进行解读,只有以宽容代替顽固自守,以平等对话代替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尖锐对立,更大程度接受多重自我和多重身份的概念,在跨越民族界限的基础上化解认同危机与文化隔阂才是东方国家非殖民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关键词:流散文学印度形象
—瑃甇,.瑃.。猦瑀猠,—.琫甌—.甀—’琣瑆痵,甀瑃甀琲琣瑆痑甌甋痶
篿痵,,—.,
导论一、时代背景不容否认,每个年代都有着自己鲜活的、异于其它时代的显著特征。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经历过、并承载着两个世纪的废墟和遗产的时代。我们看到了主宰着近现代历史宏大叙事的无限扩张逻辑,我们看到了人类相残而制造的灾难,我们看到了无数辉煌的历史灰飞湮灭。面对历史的血雨腥风,人们只能感叹霍布斯鲍姆那句“人对人是狼”的名言,人类文明史,不过是一部关于人不断争斗的野蛮史,某一个观念的胜出其实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就像在狼群中残杀出的一个“首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但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不足以说明人类何以会保持进步。人类之所以会进步,是因为人类有一种洗心革面的精神与勇气,有改造和更换“工具”的能力。在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发表近一个世纪之后,戈尔巴乔夫在兰偷木窠萄怠分提出全人类的共生主义,任何一个国家想成为强国,而周边的国家都贫穷匮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