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北京喜讯到边寨》是创作于1976年10月的管弦乐曲.
郑路、马洪业
《北京喜讯到边寨》以充满激情的旋律,生动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
狂欢场景,汲取了当地群众流传的对歌、对舞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来塑造乐彝族民歌的音调作素材
的。
2.师:同学们心中可能有一个问号,北京有什么喜讯传到边寨呢?如今,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1)由郑路、马洪业作曲的《北京喜讯到边寨》创作于1976年,当时正值举国上下欢庆粉碎“四人帮"的成功,这部作品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四人帮”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他们祸国殃民,做了很多坏事,全国各族人民对他们恨之入骨。1976年,党中央终于把他们去除出党了!这是一个多么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2)北京的好消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传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看图片
学生看字幕,听讲解。
学生看字幕,听讲解。
学生看字幕,听讲解.
屏幕上出示幻灯片2(本课课题、苗族山寨)
屏幕上出示幻灯片3(介绍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1)
屏幕上出示幻灯片4(介绍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2)
屏幕上出示幻灯片5(介绍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3)
教学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的。
2.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直接进入本课的教学难点.
(1)粉碎“四人帮”的事件离学生如今的生活很遥远,让学生理解这一时代背景,有助于他们正确理解乐曲风格,更好地体会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想象各族人民欢歌狂舞的庆贺场面. (2)让学生感受到各族人民万众一心.
(3)简单介绍乐曲表达的热烈情感和音乐形象。
作曲家用《北京喜讯到边寨》定义全曲,表达了那一时代“北京"二字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心中的分量。
(3)这是一首采用苗族、彝族民歌的音调作素材、构造紧凑、形象鲜明、并饱含热烈感情的作品。乐曲生动地表达出“四人帮”被粉碎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南方边寨后,人民群众欢呼雀跃的庆贺场面和精神相貌。
1.让学生认真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风格.
2.老师给予肯定和启发。
3.引导学生进展乐曲分析。
(1)让学生通过图片理解音乐形象.
三、欣赏教学:
1.  师:这是苗族和彝族欢歌跳舞的场面。下面,请同学们完好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请大家体会乐曲的情绪和音乐风格,和演奏乐器的音色,听后说一说感受.
2.  请学生说感受。
1.学生完好欣赏乐曲。
2.学生谈感受.
(1)学生看课件,欣赏音乐,之后答复以下问题(速度、力度等)。
屏幕上出示幻灯片6(苗族、彝族图片,播放音乐)
屏幕上出示幻灯片7(图片、出题、播放音乐、答案)
屏幕上出示幻灯片8(播放音乐、音乐表现要素、铃鼓、苗族姑娘们的图片)
教学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2)重点欣赏第3主题旋律。让学生听出铃鼓的音色,再联想到女孩子跳舞,从而理解苗族女孩的银饰会在跳舞时发出悦耳的响声.
(3)启发男生跟着音乐模拟舞蹈动作。
(4)、唱一唱,理解降mi在彝族音调中的作用,感受音乐的美妙.
(5)感受音乐,表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