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围绕“新闻阅读"编排了 5 篇课文;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通过学习,养成关注现 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
语文要素:学习本经营之后,于
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两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 闻稿。
3、字词疏通
摧枯拉朽(ku ) (xi fi ) 芜湖(wii )
荻港(d 1 ) 泄气(xi仓) 要塞(s a i)
督战(du ) 歼灭(jian):消灭
锐不可当(dang ) 业已:已经
溃退(kui):狼狈不堪的逃走,形容毫无秩序的撤退
【设计意图】了解新闻作品内容,先要知道时代背景;了解作者思想感 情,先要了解作者生平。此环节的设置,就是为了更充分地了解作品的信息, 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做铺垫。随文学习字词,也能加深对内容 的理解。
二、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1、初识消息,感知消息的结构。
消息概念
定义: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 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特点:真实性、简洁性、及时性。
消息的结构:
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 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2、概括消息的主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一层:第二句一一交代事件开始的时间、地点;
第二层:第三、四句一一从反面、正面叙述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第三层:第五句一一点明人物的精神。
新闻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那么新闻好像应该是中立的、纯客观 的,不带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主观看法的。
再次浏览全文,说说你从文中看到作者的主观看法和情感没有? 我觉得本则新闻是带(不带)作者的主观看法的,我从下面词语(短语/句子) 看出来:" ”,这个词语(短语/句子)让我感受到 O 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军的赞美之情,透出豪迈的情怀。
我觉得第一则文中精彩的句子(词语)有:写出了:
例句: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复习
消息的概念、结构。
二、 了解结构初识消息
概括消息的主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 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