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客家饮食禁忌文化研究
摘要
客家的饮食文化因其独有的历史,形成了既具有中原特色又融合了当地食材 及口味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如今,客家菜越来越被人们提及和喜爱。本文 是针对客家饮食禁忌文化进行的研究,探索客家饮食禁忌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及会将平常晒干的菜,腌制的萝卜之类的解腻食 材加到菜肴中进行中和。例如:“梅菜扣肉”、“芋头扣肉”等。
“香”:客家人做菜多采用煎、炸、烧、煽、炳等方式进行制作,多放油,使 菜肴鲜香四溢。例如:“竹筒饭”、“盐煽鸡”、“红炳猪肉”、“三杯鸡”等。
“熟”:由于客家菜从先祖开始流传,果腹是其第一作用,至于营养方面也是 搭配很到位的,所以客家菜均以做熟为主,很少做成半生熟。
“陈”:是指客家菜常用陈旧的干料作为烹饪的食材,大多是就地取材,在有 丰富野生资源的大山中选择烹饪食材,例如:“蕨菜”、“竹笋”。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与客家人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等都是有一 定的关系的。因为早期的时候,客家人多是居住在山高水冷的地方,所居住的环 境多为地湿雾重,所以饮食方面,食物宜温热,忌寒凉。从上述的饮食文化特点 形成,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并创造了今天各式各样,有 特色的饮食文化。
(三)客家饮食文化知识
客家人在饮食文化中比较注重原生态性,在原材料的选材上,会更加倾向于 选择在山区里能够直接采摘的山野菜和能够进行捉捕的山野物,在菜肴的烹饪时 注重营养合理、朴实无华⑶。讲究原汁原味,更加注重食物的原生态性,客家饮 食文化更加注重传承性,客家饮食文化将原本的中原饮食文化,融入了当地土著 人们的饮食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形成了现在我们看见的客家饮食文化,客家文 化将先祖对于食物菜肴的饮食文化完美的进行了传承。一直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 色。保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
二、客家饮食禁忌文化的类型及由来
禁忌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指引着人们的生活,禁忌是没有哪一 种分类体系是完全涵盖禁忌的所有的内容的,这也说明客家饮食禁忌是非常丰
富,以及饮食禁忌是客家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客家饮食禁忌的文化类型主 要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是语言禁忌。客家饮食中的语言禁忌,也被称之为“语讳”,是指在饮 食中的语言形式上的禁忌,语言禁忌是一种躲避行为,避免说出招致对己不利的 话,表现了客家人对于神明的畏惧而产生的。避免接触畏惧对象而产生的一种饮 食文化,是客家饮食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⑷。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 食中的禁语。出于对于神明的敬重,客家饮食就需要在语言上规避不吉利的话语, 例如“猪舌”,指的是猪的舌头,而“舌”字音同“折”,寓意不吉利,所以都 会将“猪舌”换说成“猪利子”。“猪血”中的“血”字太过于血腥,而改成 “猪红”或者“猪旺子”。而家里有人工作在海边打鱼为生时,忌将餐桌上的鱼 说翻面,因为行船忌“翻”。忌说“死”,改称“生”。在街上买的活鱼到家后 死了,要反说“生哩”,就连家禽家畜得病死了也忌说“死”,而改说“生哩”。 由此看来,客家人在语言禁忌方面,通过把这些日常的不吉利的禁忌词语换成吉 祥,雅致意义的说法,以此求得更为强烈的避讳作用。
第二是行为禁忌。客家饮食中的行为禁忌其实体现了客家人的礼貌和素养、 以及家教。行为禁忌分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禁忌、非日常活动中的 饮食行为禁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禁忌有:例如,因为只有乞丐才会 进行敲打空碗、跪坐着吃饭、起身夹菜,吃饭发出声音等一系列行为,所以客家 人在饮食中,特别是家里有喜事或者来了客人,会禁止家里的小孩在吃饭时做出 上述不礼貌的行为。在与人交往的社交活动中,更是秉着让客人先行动筷进食后, 才能动筷的基本礼仪规范。客家人还会做很多丰盛的饭菜来招待客人,以表达对 客人的热情欢迎,并且会在吃饭的时候主动夹好吃的、鸡肉等食物给长辈。而在 非日常活动中饮食行为禁忌,泛指在节庆活动或者仪式中,例如在祭祖仪式时,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秉着“死者为大”的信条,所以在祭祖仪式时都特别的庄重严 肃,客家人在祭祖时,会将鸡、鱼、猪等祭品献给祖先,而在这些祭品的摆放时, 忌将祭品的屁股对着祖宗的牌位囱。从这一细节中,也可以看出客家人都是比较 懂礼貌,懂礼仪的。
第三是物象禁忌。客家人的物象禁忌主要围绕着与饮食相关的物品或者环境 相关。比如长辈从小就教育小孩粮食的来之不易,不要将食物洒落在饭桌上或者 地上,糟蹋粮食。否则上天会让他带来粮食减产的惩罚⑹。在餐桌上的饭碗一定
要吃干净,如果剩了很多米饭,小孩子的脸上就会长麻子,长大后男的会娶不到 媳妇儿,女的会嫁不出去。其实这也是从另一方面来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不能 浪费。另外客家人在饮食的坐席上也是体现了尊卑等级的,例如吃饭的时候,辈 分较高的长者和客人会面对着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