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z.
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
简介
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病症,但缺乏器质性疾病(如胃炎、肠炎等)或其他证据的一组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达 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功能性呕吐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呕吐平均每周发生1次或1次以上。
2. 不存在进食障碍、反刍或主要精神疾病(依据DSM-IV)。
3. 不存在自行诱导或长期应用大麻素,且不存在可以解释反复呕吐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
诊断前病症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
. z.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同样的呕吐病症反复急性发作,每次发作持续不超过1周。
2. 在前1年有3次或屡次连续发作。
3. 在发作间期无恶心和呕吐。
诊断前病症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
有偏头痛病史或家族史。
反刍综合征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持续或反复地将刚进食的食物反入口中,随后吐出或再咀嚼并吞咽。
2. 反刍前无干呕。
诊断前病症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支持诊断的标准:
。
-
. z.
。
,并且无难闻的气味。
3. 功能性肠道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病症,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
1. 排便后病症缓解。
2.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 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病症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功能性腹胀
必须包括以下2条:
1. 3个月内每月至少有3天反复出现腹胀感或肉眼可见的腹部膨胀。
2. 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
-
. z.
诊断前病症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 功能性便秘
1. 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多条:
a .排便费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b .排便为块状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c .有排便不尽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d .有肛门直肠梗阻和(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e .需要用手操作(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f .排便少于每周3次。
2. 不用缓泻药几乎没有松散大便。
3. 诊断IBS的条件不充分。
诊断前病症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功能性腹泻
至少75%的时间内大便为不伴有腹痛的松散(糊状)便或水样便。
-
. z.
诊断前病症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非特异性功能性肠病
肠道病症不是由器质性疾病所致,且不符合前面定义的疾病诊断标准。
4.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
1. 持续性或近乎持续性腹痛。
2. 与生理行为(即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仅偶然相关。
3. 日常活动能力局部丧失。
4. 疼痛不是伪装的。
5. 不符合可能解释疼痛的其他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
诊断前病症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检查
首要的是要做胃镜、肠镜、钡餐等排除器质性病变。
治疗
功能性胃肠病关键是调养,用药为辅,针对病因纠正激发因素。
-
. z.
此病的预防:便秘型的病人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粮,早晨起床后要适量喝水,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即便排不出大便也要定时蹲便,以形成条件反射;另外经常做腹部按摩操、多运动、保持乐观情绪等均可改善病情。
对于功能性胃肠病,除了西医的常规治疗外,中医中药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常用四大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