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文档名称:

中医内科学课件17.水肿.ppt

格式:ppt   大小:68KB   页数:4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内科学课件17.水肿.ppt

上传人:liangwei2005 2022/2/15 文件大小: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内科学课件17.水肿.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02/16/2022
一、概述
二、历史源流
三、范围
四、诊断要点
五、辨证论治
2
02/16/2022
概述
定义:以体征命名:
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则全身浮肿,严重的加扶正药
泻下逐水,大肠传 导糟粕,也足小的出路
16
02/16/2022
辨证论治
治疗水肿的七个基本治法
1、利尿法: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可配合发汗,益气, 经等应用
常用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木通、 葫芦等
代表方剂:五苓散、五皮饮
2、发汗法:适用于面部水肿兼有表证者
常用药:麻黄、苏叶、浮萍、防风——发汗宣开肺气
杏仁、桔梗——捉壶揭盖,肺为水之上源
代表方剂
17
02/16/2022
辨证论治
3、健脾益气法,可配合利尿药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淮山药、苡仁、扁豆等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
4、湿肾助阳法:
适用于阳虚水肿,与利水法同用
常用药:生姜、干姜、附片、肉桂、葫芦巴、巴戟天
代表方剂:真武汤
18
02/16/2022
辨证论治
5、燥湿理气法:
适用于水在里,腰以下肿为主,腹闷舌腻
常用药:苍术、厚朴、半夏、砂仁、扣仁
方剂:平胃散
6、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瘀血水肿的患者
常用药: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三棱、莪术、丹参、姜黄、当归等
19
02/16/2022
辨证论治
7、泻下逐水法
适用于全身严重水肿,病情危急,诸法无效者
常用药:大戟、芫花、甘遂、商陆、牵牛子、大黄等。
20
02/16/2022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区分其病理属性。阳水属实,由风、湿、热、毒诸邪导致水气的潴留;阴水多属本虚标实,因脾肾虚弱,而致气不化水,久则可见瘀阻水停。其次应辨病变之脏腑,在肺、脾、肾、心之差异。最后,对于虚实夹杂,多脏共病者,应仔细辨清本虚标实之主次。
21
02/16/2022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同时配合清热解毒、理气化湿等法;阴水当以扶正 为主,健脾温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当兼顾,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22
02/16/2022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23
02/16/2022
辨证论治
证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本方有宣肺清热、祛风利水之功效,主治风水夹热之水肿证。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肺;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24
02/16/2022
辨证论治
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如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证论治。
25
02/16/2022
辨证论治
2.湿毒侵淫证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26
02/16/2022
辨证论治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宣肺利尿,治风水在表之水肿;后方清解热毒,治疮毒内归之水肿。二方合用共起宣肺利水,清热解毒之功,主治痈疡疮毒或乳蛾红肿而诱发的水肿。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宣肺利水;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
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湿盛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风盛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石韦、大蓟、荠菜花等。
27
02/16/2022
辨证论治
3.水湿浸渍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28
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