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古琴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琴文化.doc

上传人:龙的传人 2022/2/1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琴文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与”、“温柔敦厚”与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度还就是从广度上都集古琴美学之大成,就是历代古琴理论的总结。而儒家“平与”的审美观也集中体现在其中。刘承华认为《溪山琴况》的基本精神就就是“与”,把“与”瞧作就是全文的纲领与精髓。徐上瀛把中国儒家美学中体现“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与审美理念的“与”,瞧作就是古琴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既然把“与”作为审美标准,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必然排斥郑声与悲乐。因为郑声作为民间音乐的代表,历来被儒家视为“烦手***声”而有悖于“中与”、“平与”,而悲乐以悲为美,以不平为美,既不符合“乐者,乐也”的命题,又不符合“平与”的标准,所以它们必为儒家所不耻。《乐书》说“今夫琴者,君子常御之乐。盖所以乐心而适情,非为忧愤而作也”。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琴曲《广陵散》由于表现的就是怨恨凄恻、悲愤的思想情感,而在表现“怫郁慷慨”之处,又有“雷霆风雨”、“戈矛纵横”的气势,所以历来儒家贬斥此曲“最不与平”,有所谓“臣凌君之象”。儒家对郑声、悲乐的否定不仅表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琴人的实践中。一些琴家就以此作为准则拒收、拒弹某些琴曲。清庄臻凤曾在《琴学心声谐谱》中说:“鸣琴乃除忧来乐之意,其中谱名不吉,及悲愁怨悼之词,抚之转增惆怅,又违时字句,悉皆屏去”。这些都表明古琴与儒家思想之间就是一种“器”与“道”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古琴在中国音乐历史上不就是作为演奏音乐,娱乐人心的乐器而存在,而就是把古琴作为儒家思想的化身,负载着重要的伦理教化与政治功能。
三、古琴的社会功能
“文以载道”就是儒家对待文学艺术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如荀子在《乐论》中明确指出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她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要求音乐发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的功能,进而指出音乐就是“治人之盛者也”。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在司马迁的《史记"乐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以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始于音,音正而行正”。司马迁把音乐的作用提高到正教、正行、治国的高度,同时也谈化了音乐作为艺术的娱乐功能。古琴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被视为“八音之首”、“乐之统”、“乐之君”,被赋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内涵与文化属性。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经世致用”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新语"无为》“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率先把古琴与政治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认为应该通过古琴音乐来对人民实施教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端正人们的行为,从而不必需要刑与法就可以成就大业,统治天下。古琴成为了儒家对人民实施仁治、王治的工具。此后,古琴与修身、治国的关系成为传统琴论所强调的重点问题。
朱长文的《琴史》:“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范仲淹的《听真上人琴歌》:“将治四海先治琴”。《诚一堂琴谈"集论》云:“古之圣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就是资焉”。以上言论无不把古琴的主要功能锁定在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