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文档名称:

传染病防控.ppt

格式:ppt   大小:1,273KB   页数:7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传染病防控.ppt

上传人:260933426 2022/2/18 文件大小:1.2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染病防控.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自古以来,传染病的流行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许多对人类具有严重威胁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肆虐人类千百年的天花已被消灭,脊髓灰质炎在我国已宣布消除,结核病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但在发现5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四个阶段

定义: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
临床表现通常非特异性,如头痛、发热、疲乏、肌痛
时间:1-3d。起病急骤者,可无此期。
已经具有传染性。
Date
16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四个阶段

定义:度过前驱期后,转入本期。
临床表现: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如皮疹等
有些传染病,此期不明显,随即进入恢复期。

定义: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结束,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表现: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尚未完全清楚,但食欲及体力逐渐恢复。
Date
17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特殊情况
:症状体征逐渐减轻,体温未完全恢复正常,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特征再度出现。(未进入恢复期)
:进入恢复期后,已经稳定退热一段时间,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留下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传染病后出现免疫性疾病,如猩红热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
Date
18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参见诊断学)
(1)发热程度
低热 -38℃
中度发热<38-39℃
高热>39-41℃
超高热> 41℃
(2)发热过程的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
极期
体温下降期
Date
19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参见诊断学)
(3)热型及其意义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Date
20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发疹性传染病:在发热同时伴有发疹。
皮疹分类:外疹和内疹(粘膜疹)
出疹时间: 1水 2猩 3麻 5斑 6寒
分布:主要分布在躯干;麻疹先耳后、面部,然后躯干四肢,同时又粘膜疹。
形态:四大类
Date
21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形态:四大类
(1)斑丘疹
(2)出血疹(瘀点),融合成瘀斑
(3)疱疹,脓疱疹
(4)荨麻疹
焦痂
Date
22
:鲜红,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面,< 1cm,见于斑疹伤寒。
Date
23
:小片红色丘疹,高出皮面,压之退色,见于麻疹
Date
24
:高出皮面、内含浆液,见于水痘、带状疱疹等
Date
25
脓疱
Date
26
结痂
Date
27
、瘀癍:出血性皮疹,鲜红至暗紫色,压之不退色,见于败血症、流脑、出血热等。
Date
28

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
严重者: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呼吸衰竭、休克、肝肾损害
:肝脾淋巴结肿大
Date
29
临床类型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轻型
典型(中型,普通型)
重型
爆发型
Date
30
二、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入侵部位
侵入部位得当,才能引起病变
(二)机体内定位
在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
在入侵部位繁殖分泌***,而在远离部位引起病变
进入血液后,定位在靶器官而引起病变:流脑、病毒性肝炎
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最后在某脏器定居。
Date
31
二、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三)排出途径
单一途径:志贺菌,粪便
多种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粪便,飞沫
叮咬或输血:疟原虫
Date
32
二、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直接损伤:
借助其机械运动及其分泌的酶直接破坏组织
通过细胞病变而使细胞溶解:脊髓灰质炎病毒
通过诱发炎症过程而引起组织坏死:鼠疫
(二)***作用
外***:霍乱肠***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内***:导致发热、休克及DIC
(三)免疫机制
抑制细胞免疫(麻疹)或直接破坏T细胞(艾滋病)
通过变态反应(主要是III型和IV型)而导致组织损伤。
Date
33
二、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体温中枢,释放PGE2,产热超过散热。
(二)急性期改变
定义: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主要改变如下
:CRP升高,ESR加快,负氮平衡、消瘦
:血糖升高;肝衰竭患者,血糖下降。
:低钠血症,低钾,贫血(Fe、Zn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