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 题
分子和原子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根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联络,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才能和抽象思维才能。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氨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
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到达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和意识
活动和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考虑: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 1021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和分子比较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讨论
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照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 + 一块糖 = ?
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考虑:物质为什么会自己挪动?
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通过实验和研究,认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
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化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化,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粗浅而易于理解。
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
A组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
50 mL一杯黄豆 + 50 mL一杯芝麻
B组实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高锰酸钾(或品红),观察现象。
C组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