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精选】公众舆论读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精选】公众舆论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sunny 2022/2/18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精选】公众舆论读书笔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作为传播学奠基之作,由传播学大师李普曼于1922年创作而成。?公众舆论?在传播学领域具有难以比较的权威地位,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这一概念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并对成见、兴趣、拟态环境,就是外部世界在我们头脑中的想象。它并不是真实环境,而是人的头脑的产物,是人们对真实环境做出反响时对真实环境形成的影像。它含有真实的成分,并不是完全虚假的环境,也不是对真实环境
“镜子〞式的完全再现。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往往将它当作真实的世界。
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存在的意义在于,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了、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微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去对它进行重构。
因此,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也应该是这里,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那个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响之间的三角关系。因为正是由于人所处的世界环境的庞大复杂导致认识的困难,人们才会逐渐在脑海中为自己制作一幅视线所不及的那个世界的可靠图像。而这些关于自身、关于他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
关键词二 刻板印象〔成见〕
在本书中,“成见〞对应的原版词汇是
“stereotype〞,应该翻译成“刻板印象〞比较准确,指的是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即,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务进行想象。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认知事务节省力气、简化努力,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同时也是我们传统的壁垒,在这个堡垒作用下我们各得其所,心安理得地坚持我们的立场,保护我们的社会地位。但必须认识到的是,成见的存在会阻碍着我们对新事物的接受。
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工作在这个世界的一隅,对与具有广泛影响的公众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片段,我们的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以及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我们留心的不是某个众所周知的类型所具有的特征,而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人们总是倾向于喜欢寻找或发现能够支持或否认其偏见的样板,然后把它当作某个阶级整体的样板,但凡属于这个类别样板的人都会表现出符合成见的方式,人们总是对成见抱有轻信的态度。用这样的样板去认识外界,难免会造成信息接受上的阻碍。
成见会给我们的认识造成错觉,由于一开始就受到这种错觉的污染,公众舆论会更加令人困扰而丧失理性,因为所有的一切,包括“前景、背景以及行动的尺度,统统被成见所省略和冻结。〞
李普曼的成见理论引发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比方,传媒在进行报道时的立场问题、记者个人情感与客观报道问题、先入为主的报道方式问题,同时,也与话语霸权问问题、沉默的螺旋等理论相关联。
关键词三 公众舆论
李普曼认为,公众舆论是非理性的,不可能的,无法通过公众舆论实现民主政治。
他把公众舆论定义为: “在公众意见庞杂、非理性的情况下,作为领导者的人通过制造同意、制造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一系列手段,将公众的情绪和意见整合起来,形成了所谓的公众舆论。〞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公众自身发出声音的消极失望,以及对领导者控制舆论的判断。
他从公众本身的认识局限和意见领袖的强势
两个方面对此做出了阐述。公众舆论本身的局限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外部的阻碍有:人为的审查制度和保密,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对公共事务时关注间的匮乏,由压缩而成的消息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和清晰度的下降等。除此之外,想象、偏见和成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观念,从而导致公众舆论的非理性和不可统一性。
而另一方面,作为意见领袖的领导者通过制造同意、制造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一系列手段,将公众的情绪和意见强有力地整合起来,并对公众舆论进行疏导和利用。李普曼认为,民主的实现事实上是由政治家运用模糊、有多种解读方式的具有煽动性的话语来操纵的。对于决策而言,重要的不是公众是否透彻理解这些话语,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选择而是公众是否能够用是与否的方式来到达政治家的目的。但是仅从外表来看,这种征得公众同意的做法,是对民主的尊重。
简单来说,公众认识的局限源于虚拟环境,而意见领袖对公众舆论的控制和操纵那么源于其能够在不同的意见中制造同意。公众在虚拟环境中受到刺激,却在现实环境中作出反响;意见领袖通过对于不同意见的整合,让公众认为最终作出的决定确实是延续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意见,自己的利益最终得到了实现和保存。
因此,在以上这样一个“弱势〞一个“强势〞,一个“有能力〞一个“无能力〞的比照中,意见领袖的地位无形中占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