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文档名称:

东方之美.ppt

格式:ppt   大小:8,843KB   页数: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东方之美.ppt

上传人:慢慢老师 2022/2/18 文件大小:8.6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东方之美.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东方之美 ——旗袍
旗袍的起源
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所以将其称之为“旗袍”,旗袍属于袍服的一种。
旗袍源自清朝满族人的服装,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逐步形成了这种直筒东方之美 ——旗袍
旗袍的起源
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所以将其称之为“旗袍”,旗袍属于袍服的一种。
旗袍源自清朝满族人的服装,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逐步形成了这种直筒式的袍。它圆领口,窄袖,右衽,有盘扣、长至脚面,下摆肥大,并四面开叉。这种设计师满族人生活的需要,长袍可以御寒,开衩是为了方便骑马和活动。
特点:“***领”用的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
水绿纹纱团花旗装
蝴蝶纹
缎地绣花镶宽边长旗袍
影视里的满清旗袍
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盘扣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蝴蝶盘扣、蓓蕾盘扣、缠丝盘扣、镂花盘扣等
旗袍的发展与演变
旗袍,传统女性服饰之一。
20世纪上半叶民国时期,汉族女性在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的产物。
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是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
民国旗袍的起源:女权意识兴起
张爱玲女士《更衣记》中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差别: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清朝旗女之袍
20 世纪10、20年代 ——“暖袍”、马甲倒大袖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吹进中国,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民国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当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
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即是指20年代。
20 世纪 30 年代 ——及膝及地再改良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
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
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
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简洁实用现代感
时局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旗袍样式趋于简洁实用,长度在小腿中部和膝盖之间。金属子母扣与拉链代替中式传统的盘扣,成为旗袍主要的固定方式,是40年代旗袍与现代工艺结合的了不起的转折。
50年代以后,中国都市女性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革,旗袍逐渐退出女性日常生活的舞台。
现代旗袍

现代旗袍是传统旗袍的发展和延伸。

西方立体裁剪的审美观和法国时尚元素的融入,突破了中国服装忽视女性曲线的审美观念,开始进入立体造型时代,此时的旗袍衣片上出现了省的利用,来更加准确的描述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