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名词解释2中山王三器:中山王三器是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发掘出的古中山国的三件文物,分别是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和中山王方壶。“中山三器”行文流畅,文字精美,风格独特,是中国古文字的精品奇葩。铭文以中山王鼎最多,也最精美。从书法上欣赏:铭文绮丽多姿,典雅飘逸。从刀法上欣赏:镌刻技巧精熟,运刀如笔。中山王铭文的迷人魅力倾倒了无数爱好者,众多书法家和篆刻家纷纷效仿,其中最著名的首推徐无闻先生,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专家和书法家。徐氏书写的中山王体书法作品,结构严谨,字形优美。线条挺劲,变化随意,小大由之,得心应手,潇洒自如。井渠法: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征发1万人,从陕西澄县一带开凿水渠,引洛水至大荔县。途中经过商颜山时,由于山脚的黄土土质非常松软,按通常的施工方法沿山脚明挖河渠,经常出现渠岸倒塌的情况,工种无法进行下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水工发明了井渠法。他们在地下挖一条暗渠,将水从商颜山的西面引向东面。开挖之前,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地方先开凿一口竖井,以确定暗渠开挖的位置,并作为开挖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竖井深浅不等,随暗渠距地面的深度而定,最深处达四十余丈。经过民工不懈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条全长5公里,。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挖掘到龙骨(远古动物骨骼化石),所以这条渠又称“龙首渠”。它的建成,有力地缓解了大荔县严重缺水的状况,使五六十万亩盐碱地变成良田。水工在施工过程中发明的井渠法,是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创举,它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些干旱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坎2儿井(古称“井渠”),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叠铸:中国古代创造出的一种金属铸造技术,将多件铸范(即铸型)叠合成型,共用一个浇口浇注,一次可得到多个铸件的古老铸造工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利用铜范盒翻制叠铸范片的工艺。“齐去化”刀币就是用叠铸法铸造的。在汉代,叠铸法不仅用于铸币,还用来铸造车马器和装饰品。在工艺上,发展出多套组合的叠铸范,生产效率更高。河南温县东汉烘范窑曾出土大量叠铸范,分为16类,36种规格。同类铸范也在西安等地发现,有的叠铸范一次可铸上百枚钱币。东汉时期的叠铸工艺已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见图东汉叠铸工艺(六角承范)),所用工艺参数与现存传统叠铸工艺相当接近。叠铸工艺在现代仍用于活塞环、缝纫机零件及齿轮等大批量生产的小型铸件。20世纪70年代,传统叠铸工艺失蜡法:中国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失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失蜡法也称“熔模法”。六齐:中国古代冶炼青铜的六种铜锡配比。“六齐”一词最早见于《考工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3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把这段文字中的“金”理解成青铜或纯铜,相应地对六齐所说的含锡量也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对古代青铜器进行化学分析的结果与“六齐”所载并不完全一致,其中铜镜的成分与“鉴燧之齐”完全不符。这可能与古代冶炼技术条件和金属原料纯度不一有关。但从原理上看,“六齐”的出现表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对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认识。琉璃:琉璃,亦作“瑠璃”,是指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铅)为原料,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焕;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这个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方能完成,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失败或瑕疵。动漫和游戏中都有同名人物。仍在使用,负有盛名的广东佛山铸造业,使用这种技术已长达800多年。镇墓兽: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镇墓兽是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也是楚漆器中造型独特的器物之一种。此种器物外形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迄今出土的镇墓兽共约200件,均为战国时期文物,以战国中期为多。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朗,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