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功能解剖学.pdf

格式:pdf   大小:327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功能解剖学.pdf

上传人:q1188830 2022/2/20 文件大小:3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功能解剖学.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的循环称体循环或大循环(greater circulation)。体循环的特点是路程长,
流经范围广,主要把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部,而将其代谢产物运回心脏。
2.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体循环返回心脏的血液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右
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经反复分支最后到达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
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静脉回流入
左心房,再至左心室。血液沿上述途径的循环,称为肺循环或小循环(lesser circulation)。
肺循环的特点是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是进行气体交换,使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三)血管吻合和侧副循环
在人体内,血液除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流动外,动脉与动脉、静脉与静脉,甚至
动脉与静脉之间不经过毛细血管,而彼此直接连通,形成血管吻合(anastomosis),以缩短
循环途径,保证局部血液供应,调节血液流量和流速的作用。起连通的血管通常较细,称吻
合管(vas anastomoticum)或交通支(communicating branch)。
较大的血管在行程中常分出细支与主干平行,叫做侧副管(collarteral vessel)。侧
副管可与同一主干远侧所发的侧副管或另一主干的侧副管相连通,形成侧副 吻合。在正常情
况下,血管吻合适应机能的需要,有调节血流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如某一动脉干发生阻
塞时(如血栓、结扎等),阻塞部位近侧的动脉干,通过吻合可将血流绕过阻塞部位,送至
远侧的动脉干。此时吻合管逐渐变粗,血液量逐渐增大,可以代偿主干的机能,使原分布区
域得到足够的血供而不发生坏死。这种通 过吻合重新建立的循环,称为 侧副循环(colleteral
circulation) (图 9-2)。侧副循环的建立显示出血管系的适应能力和可塑性,在临床上具
有重要意义。
图 9-2 侧副循环
在体内某些部位的动脉(如视网膜中央动脉)与邻近的动脉可以没有任何吻合,此类
动脉称为终动脉(end-artery)。如果终动 脉发生阻塞,可导致其所供血区域组织缺血甚至坏
死。
(四)血管分布的特点
1.动脉分布的特点 动脉在体内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必与身体各部结构、发育和功
能相适应。人体左、右对称,动脉分支亦有对称性。身体每一大局部(头颈、躯干和上、下
肢)都有 1~2 条动脉干。躯干部在结构上有体壁和内脏之分,动脉亦分壁支和脏支,其中壁
支常保持分节状态。动脉常有静脉、神经伴行,构成血管神经束,其行程多与长骨平行,居
于身体屈侧、深部或安全隐蔽的部位,不易遭受损伤。动脉支自干发出后,常以最短的距离
到达所分布的器官。
经常活动或易受压的器官或部位,其附近的动脉支多吻合形成血管网(如关节网)或
动脉弓(如足底、手掌),以利于血液循环。时常改变形状和大小的内脏(如胃、肠等)则
2功能解剖学 
有大量环状或弓状的血管吻合,自此再 分支进入器官内部。一些 位置较固定的实质性器官(如
肝、肾等),动脉常从其凹侧穿入,血管出入处称为门。动脉口径大小,不完全决定于供应
器官的大小,更与该器官的功能有关。
2.静脉分布的特点 静脉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superficial v.) 位于皮
下组织内,又名皮下静脉,数目较多,无动脉伴行。由于位置表浅,临床上常通过它们进行
输液或采血。深静脉(deep v.)位于深筋膜的深面或体腔内,多与动脉伴行,其收纳范围与
其伴行的动脉分布区域大体一致,名称也基本相同。但在某些部位,伴行静脉的数目可多于
动脉,即一条动脉有两条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