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有的人》教学设计刘琴慧.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有的人》教学设计刘琴慧.docx

上传人:whetyo 2022/2/20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有的人》教学设计刘琴慧.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和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理解本文运用的比照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 《20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和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理解本文运用的比照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思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理解诗歌中比照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构造。 
教学准备:熟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醒课题
1、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文学家就是——(鲁迅)
  2、对于鲁迅,你都理解什么呢?
3、师:同学们,鲁迅先生分开我们已经80年了,80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荣耀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二、读文
  1、同学们知道吗?在过去,诗歌是可以配上曲子唱出来的。所以,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你要仔细体会体会,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
这首诗我试着划了一些间隔线,同学们可试着读一读.
  2、师:我相信同学们都能有节奏地读好这首诗.(生齐读.)
  3、师:同学们,把握好了诗的节奏,是不是这首诗就读好了呢?
  生:不是,还要读得有感情.
  师:是的,诗歌中都寄托着一定的感情,比方这首诗,作者写了两种人,一种是—-
  生:一种是活着但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死了却还活着的人。
  师:用两个词来形容就是“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生:,作者的态度是厌恶.
  生:对虽死犹生的人却是—-赞扬,歌颂.
  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看谁的心和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生自由读,指名朗读,感情很充分,很有感染力。)
  三、研读品悟,体会特点
  师:读得真好!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可是你们知道吗?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如今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如今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体会)
  生:我发现每一小节中,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比方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