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第二章_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ppt

格式:ppt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二章_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ppt

上传人:企业资源 2012/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二章_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微观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集中表现在:
新制度经济学
博弈论(game theory);
社会选择(social theory)理论;
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理论;
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等。
新制度经济学
一、科斯的经济学说
(一)厂商理论
(二)社会成本问题
二、诺思的经济学说
新经济史学
三、威廉姆森的经济学说

博弈论进入主流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标志:博弈论在经济学教材中的应用成了其重要内容;诺贝尔经济学奖倾向于博弈论的研究者。
博弈论研究经济主体行为直接地相互作用时的均衡问题。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重大否定。
博弈论是循着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从完全信息博弈到非完全信息博弈、从静态博弈到动态博弈的思路发展的。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豪尔绍尼和泽尔滕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代博弈解的研究几乎都是围绕纳什均衡的加强与减弱进行的。如以奥曼为代表的知识论(epistemic)、以宾莫尔为代表的进化论等。

社会选择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基础内容,规范经济学范畴。
如何在坚持个人理性的前提下,在尊重个人价值偏好的基础上,解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和冲突,建立起一种社会偏好和社会选择的标准,为人们的社会决策和行为选择提供依据,是社会选择理论的研究内容。
所谓社会选择,在数学上表达为一个建立在所有个人偏好上的函数(或对应),该函数的性质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规范,如公民主权、全体性、匿名性、目标中性、帕累托最优性、无独裁性等。其核心是把个人的偏好变成社会的偏好,把个人的选择上升为社会的选择。
社会选择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些价值规范之间是否是逻辑上协调的。
社会选择领域笼罩在两个不可能性定理的巨大阴影之下,即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和森的帕累托最优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社会选择理论正式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开创者是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阿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是这一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罗证明了不存在同时满足如下四个基本公理的社会选择函数,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或称阿罗悖论。
这四个基本公理是:一是个人偏好的无限制性,即对一个社会可能存在的所有状态,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偏好都不应当先验地被排除;
二是弱帕累托原则;
三是非相关目标独立性,即关于一对社会目标的社会偏好次序不受其他目标偏好次序变化的影响;
四是社会偏好的非独裁性。
弱帕累托原则
如果社会的每个单个成员喜欢X甚于Y,那么,社会也应当喜欢X甚于Y。
这里是一个弱帕累托要求。
因为它并不特定要求社会偏好于X,比如说,除了一个人外,所有人严格偏好X甚于Y,但仍有一个人感觉X与Y是无差异的。
非相关目标独立性
例如,假设在早晨,所有的个人Z排在X与Y之后但一些人偏好X甚于Y,其他人喜欢Y甚于X。
现在假设在给定这些个人的偏好条件下,社会福利函数导致偏好X甚于Y的一个社会偏好。
在早上,如果选择在X与Y之间进行,“社会”将选择X。但随着它的发生,X与Y之间的选择被延迟到中午。
到那时,假设个人偏好关系已经改变,使得Z现在被所有个人排在X与Y之前。每个个人关于X与Y的排序仍旧不变,因此现在将Y改排在X之前对社会偏好而言是不合理的。
社会偏好的非独裁性
这一假定是说不应该存在一个在形成每一个单一的社会选择上“自行其是”而无视其他每个人观点的个人。
完备性和传递性是一个苛刻的假设
备选方案的提出方式不同,其选择结果会有所不同。
如果让某人在两种非常相似的灰色颜料中选择一种,他可能无法分辨这两种颜色的区别,因而这两种颜色是无差异的。
现在再让他在两种灰色中较浅的一种与其他一种更浅的灰色中进行选择,他仍可能无法分辨出差别。照此继续,让每一个选择中的颜料不断变浅,那么他可能在每一步实验中都表现出无差异。
而如果一开始就让他在最初的(最深的)灰色和最终的(最浅的几乎是白色的)颜色之间进行选择时,他却可以在这两种颜色之间进行区分从而有可能更喜欢其中的某一种。然而这又违反了传递性。
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属于非传递性的行为可以成功地被解释为一些更初始的理性偏好(从而是可传递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