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八章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技术创新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在熊彼特的理论贡献中对后人启迪、影响最大的,就是他在1912年出版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初创,而后在1939年的《经济周期》中系统完成,并通过生前最后一部力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进程的资本主义整体背景上发挥极致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熊彼特首先假设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存在着一种没有利润、利息、投资和非自愿失业的静止均衡状态,并称之为“循环流转”——就像血液在生物有机体中循环一样,年复一年地在相同的轨道上运行。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会打破这种静止均衡状态。在熊彼得看来,“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如人口和财富的增长所表明的,在这里也不能称作是发展过程。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是同一适应过程。”“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在此,经济发展仅仅被定义为是经济生活本身所发生的非连续变化与移动,是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作用的结果。这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
什么是创新呢?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熊彼特列举了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显然,创新不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息运转的机制;它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技术概念。熊彼特将“创新”和“发明”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别开。他说:“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而“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时,才成为“创新”。
例如, 单就科学技术发明而论,中国这个历史久远的东方古国确实不乏引以骄傲自豪之处。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煌煌千万言,即使李约瑟教授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也记不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贡献。然而,正如鲁迅先生在论及我国古代贡献人类的四大发明时所感叹的:罗盘针并不是用于航海和开拓世界市场,而是用于看风水之类的迷信活动;火药的发明没有摧毁古老帝国的封建墙垣,而是用于除旧迎新、生丧嫁娶;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则不但没有启迪民智、活跃学术,反而成了思想禁锢和制造文字冤狱的有力工具。这个事实说明,单纯的科技与工艺发明并不等于就是创新机制。
强调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一大特色。企业家是这样一种人:他寻找机会引入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实行得到改善的组织管理形式,促进新开发资源的发展。他积累财富去创建新企业,集中生产要素、选择总经理、安排组织经营。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并不需要成为一个资本家,不必提供任何属于他自己的财产,也不一定是某个托拉斯的总经理,通常他也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发明家或研究者,仅靠他自己去发明或发现不可能具有多大的经济效益。只有那些对新企业的发展具有远见卓识和捕捉能力,对发明或资源开发高瞻远瞩,对审度其经济潜力具有特殊天资并使其在投入使用后不断臻于完善的人,才堪称企业家。·
是什么驱动着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呢?熊彼特认为,尽管企业家也为谋取额
外利润而进行冒险投资,但追求利润只构成其动机的一部分。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受到三种力量的驱使:(1)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2)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3)创造和发挥自己才能带来的欢乐。在这三种力量的联合推动下,企业家具有一种“战斗的冲动”,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强调企业家的素质、才干、预见性、首创性与敢冒风险的品格对于社会生产的推进作用,构成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又一特色。
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备创新所必要的技术知识和以信贷形式支配生产要素的权力。当企业家克服了组织和经营一项新事业的困难,实行创新以后,他便在成本、质量、效益的竟争中占据优势,从而获得额外利润。当一个企业成功之后,其他企业为分享利益便纷纷模仿,甚至顽固采用旧的生产方式的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也不得不适应潮流。创新、模仿、适应的浪潮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但与此同时,技术扩散和竞争又会导致价格下跌、盈利机会消失。当价格下跌到与生产费用相等时,利润又趋于零,出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从而提出凭借更高的技术基础开始新的创新活动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将“创新”作为连接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转换媒介,从经济运动的内部去寻找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深厚基础和本质动因,使得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既突出了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又避免了陷入庸俗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