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重108吨的大钟,跋山涉水,登上千年古刹寒山寺,它为何会在千里之外的武汉铸造?图文:寒山寺大钟背后的故事来源:荆楚网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图为:寒山寺大钟运往江苏途中。图为:9月28日,大钟在寒山寺被吊装到位。(资料图片)提要今年9月28日傍晚,暮色渐沉。由武汉出发,一座重达108吨的仿唐大钟历经险阻,终于“登”上了千里之外的千年古刹——苏州寒山寺钟楼的承台。一时间,两地媒体争相聚焦。这座被称为“世界第一佛钟”的庞然大物,为何要舍近求远,由武汉铸造?背后又有哪些艰辛和故事?带着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10月10日,本报记者深入到该钟的铸造者——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武汉重工”)螺旋桨厂,进行了深入采访。临危受命“21世纪钟”华彩面世顾名思义,既然叫“螺旋桨厂”,当然以螺旋桨为主打。事实上,螺旋桨厂在武汉的威名,起初确实不是造钟,而是造螺旋桨。因为在铜合金产品上拥有的丰富经验,该厂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与大多数国企一样,业务单一的螺旋桨厂陷入困境。“如果没有抓住那次机会,现在的螺旋桨厂不知会是什么样子”,见到记者,螺旋桨厂厂长杜忠维开门见山地说。1999年5月,21世纪近在眼前。有市民提议,武汉要铸造一座重量为21吨重的铜钟,钟身要通过十幅精美浮雕,再现武汉3500年的历史。钟身重20吨,蒲牢(钟的提手)重1吨,共计21吨,取“20世纪和21世纪连接”之意,大钟铸成之后,千禧之夜,将在黄鹤楼上,用21声钟响,迎接新千年的到来。提议很快被采纳,问题接踵而至,铸造铜钟的任务交给谁来完成?这是一个大胆的提议。因为,自明朝成功铸造“永乐大钟”以来,中国数百年历史上,还没有第二个如此大钟出炉。其高难度的艺术铸造,当时在国内还无人能及。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后,时任武汉市副市长的胡国璋,带领专家,先后去了大连、南京、芜湖、杭州等地,找到当时国内铸造业的几家佼佼者,并参观了各地的艺术铸品。但是,却没有找到一家中意的生产厂家。“螺旋桨厂不是做铜螺旋桨的么?可否考虑让他们来造钟呢?”寻访人员并未放弃,归途中,一位专家的话顿时让胡国璋燃起了希望。考察队连夜赶到武汉重工。据杜忠维回忆,当晚10时许,武汉重工及螺旋桨厂两级领导班子正在厂里开会探讨生存大计。胡国璋一行的突然造访,让大家吃了一惊。另一方面,见大家这么晚还在加班,这些“不速之客”也立刻被现场的气氛感染了。胡副市长找来武汉重工总经理沈成义,介绍了情况后,随即问他:“只有半年,这座21吨的铜钟,你们能不能做?”沈成义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将杜忠维拉到一边,悄声问他:“老杜,做得了吗?”杜忠维没有吱声,埋头抽了两口烟。杜忠维当时任厂长3年,虽然做了多年的基础铸造,但对艺术铸造,他还从未涉及。“我有七成把握。”经过反复思考,杜忠维谨慎地说。沈成义一听激动不已:“你有七成的把握,那我可就拍板了!”沈成义知道,杜忠维是个稳重的人,从不把话说满,“七成”就意味着有更大的把握。就这样,螺旋桨厂接下了这桩难度空前的技术活。然而,铸钟过程屡遇难题。这期间,时任千年钟领导小组副组长、武汉电视台台长的赵致真给予了很大帮助。当时,武汉电视台制作了一期以“永乐大钟”为主题的记录片,介绍这座千年古钟的制作工艺。赵致真建议杜忠维看看该记录片。,钟身内外布满了佛教经文和咒语,总计23万18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