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修山镇总体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48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修山镇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utuhlwwue61571 2016/9/29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修山镇总体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修山镇总体规划修山镇总体规划1、地理位置修山镇隶属于益阳市桃江县,该镇座落在资江中游北岸的羞女山(修山)下,桃江县城西北部15公里处,东与桃花江镇及益阳市资阳区杨林坳乡交界,西与本县三塘街镇接壤,南临资江,北抵汉寿县崔家桥、军山铺、三和等乡镇。2、行政区划及人口修山镇下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有44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9248户,总人口为36480人。3、自然及资源条件修山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最冷为1月,;常年主导风向及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修山地质由前泥盆系变质岩及泥盆系砂质岩等坚硬岩体构成,地质稳固,富含地下水。地貌为典型的重丘区,属抗震6度设防地区。镇域总面积为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900亩,,旱土2100亩;全镇山林面积56200亩,其中竹林48000亩。,修山至汉寿县三和乡、军山铺乡、益阳市资阳区杨林坳乡的乡级公路35公里,有7条乡级公路纵横全镇,有修山水电站大坝和汽车轮渡沟通资江两岸;石长铁路纵贯本镇东部地区10个村;同时在镇域南边,有资江水路上通安化,下达洞庭,水陆交通十分方便。镇域中南部有一风景名山叫羞女山,矗立于资江北岸,其主体部分峻峰如削,远望酷似一位妙若天仙的少女朝天仰卧,此山因此而得名叫羞女山,解放后又命名为修山。山上有羞姑庵遗址,有历史名人遗迹,屈原流放曾到过此地。陶澍徽服私访时曾涉足修山,且在羞女山上还留有笔迹。羞女山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其形体又像一只大熊猫,故修山又称熊湘山,很久很久前就有黄帝登熊湘的历史记载。因此,修山是一个有着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旅游开发胜地。3、,财政总收入268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5830元。该镇是桃江县重点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4、历史沿革修山镇自古是资江边上的小集镇墟场,历来为附近及汉寿农副产品集散地,该镇早于1951年9月底置桃江县后就建立舒修镇,1985年6月正式建立修山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5年12月全县撤区并乡建镇将原三官桥乡并入修山镇。第二节规划背景、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1、规划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在为今后的发展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新世纪之初,国家为了实现第三步的宏伟目标,制定和出台了许多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结构调整将是今后五到十年国家经济发展的主线,正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不调整就不能发展,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调整是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湖南十二五规划提出:新型城镇体系。按照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生态友好、定位明确的原则,加速构建以长株潭为核心、环长株潭城市群(3+5)为重点、市州中心城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序推进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按照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导向,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在这样一个大的经济背景下,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省、县的发展目标,通过修编总体规划,认真总结过去建设的经验教训,调整发展目标,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使建设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已成为修山镇的当务之急。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建设部《城镇规划编制办法》、《镇规划标准》(GB50188-201X)(3)、《桃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1X-2020)(4)、《桃江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X-2020)(5)、《桃江县城市总体规划》(201X-2030)(6)、《桃江县修山镇总体规划》(201X-2020)(7)、相关法律、规章、条例和技术规定。3、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高起点制定修山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2)、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的总体要求,合理布置各类用地,使规划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和适应性。(3)、满足城市建设、镇区建设和村庄建设的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长远规划、逐步实施。(4)、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