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室内乐的“诱惑”1750年,伟大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跟随他死去的还有巴洛克音乐”。这当然是一般音乐史的观点。这样其实也很好,如果想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迷失方向,就需要有这样的地标。我们记住了:中世纪之后是文艺复兴,接下去是巴洛克时期,然后是古典时期,后来是浪漫主义和现代音乐。不过必须要指出,各个时代的过渡都是“无缝链接”。当巴赫1749年终于写完旷世奇作《b小调弥撒曲》时,他的儿子们早已以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闻名于世。当亨德尔1759年去世时,3岁的莫扎特已经开始自己天才的音乐生涯。与此同时,维也纳的克里斯多夫?威利巴尔德?格鲁克(1714-1787)已经开始创作全新的歌剧――歌剧院不再为大歌唱家的虚荣心和贵族观众的奢侈情绪而存在,它应该打动观众的心,更富情感表现力。这就是著名的“格鲁克歌剧改革”,标志着音乐时代正式进入“古典主义时期”。这时的欧洲有了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新的哲学,那就是“启蒙运动”。人们不想总是去“相信”,而应该去“知道”。自然科学工作者如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发展了经典自然科学,试图用理性和清晰的思维驱赶迷信。人类应该从自己制造的无知中解放出来。这对音乐圈来说,就是所有人都应该有权欣赏到好的音乐,而不仅仅是贵族。于是,就有越来越多人想自己创作音乐,学习音乐。这正好为所有的音乐形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肥沃土壤。大约在1780-1828年间,维也纳成为欧洲音乐之都。那里几乎在同一时期生活着三位最伟大的音乐家:“交响乐与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他们都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室内乐形式――弦乐四重奏,创作了数量庞大的作品。海顿创作了80余部,莫扎特23部,贝多芬18部。这些作品部部经典,堪称后世弦乐四重奏的范本。约瑟夫?海顿(1732-1809)被莫扎特与贝多芬称为“海顿爸爸”,除了他最年长,创作的数量最多等等原因之外,也因为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题材为四个乐章: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深深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海顿被德国和奥地利称为“海顿爸爸”,因为奥地利的国歌是他创作的“皇帝”弦乐四重奏(StringQuartetinCmajor,,"Emperor")当中的第二乐章。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旅居英国伦敦,在那里第一次听到了英国国歌《神佑我王》("GodSavetheKing"),歌曲丰富的情感给海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启发他的灵感。海顿很想为自己的祖国创作一首国歌,以表达他对王室和祖国的忠心。1796年,奥地利和法国开战,这一事件更激发了作曲家写作国歌的豪情。不久之后,海顿返回奥地利,海顿的朋友斯维顿把海顿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弗兰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