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病毒性皮肤病
.
概述
病毒性皮肤病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皮肤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将其分为3型:
1.新生物型
2.疱疹型
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或阿昔洛韦软膏、喷昔洛韦软膏外搽
若疱疹已破溃,需酌情以3%%新霉素溶液湿敷,%新霉素软膏或百多邦软膏等
眼部处理同眼科协作
.
3.物理治疗及其它治疗
局部理疗如氦氖激光、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照射等可缓解疼痛、提高疗效
泛发严重病例除上述措施外,还应注意支持疗法,防止并发细菌感染。干扰素、丙种球蛋白、胸腺肽等对本病都有疗效,但多与抗疱疹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单纯应用疗效差。
.
第一节 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
皮疹以群集性小水疱为特征,能引起多种部位感染,但以口周、鼻腔、生殖器等处好发。本病有自限性,但可复发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为DNA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可分为HSV-I型和HSV-Ⅱ型。人是单纯疱疹病毒惟一的自然宿主
HSV经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机体,可潜伏于局部感觉神经节。原发感染中90%为隐性,约10%出现临床表现。正常人中有半数以上为HSV的携带者,可由口、鼻分泌物及粪便排出病毒而成为传染源
.
HSV-I型主要是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和器官(如脑)的感染,HSV-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的皮肤粘膜及新生儿的感染。两者之间存在交叉免疫
HSV不产生永久性免疫,故当各种原因引起机体抵抗力减低时,体内潜伏的HSV即活跃致病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患者可能存在细胞免疫缺陷
.
【临床表现】 分为原发型与复发型
【皮肤单纯疱疹 】
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唇缘、口角、鼻孔周围等
初起局部皮肤发痒、灼热或刺痛,继而在红斑基础出现群集性米粒大小水疱,疱液清,疱壁易破,约1~2周干燥结痂而愈,愈后不留瘢痕
原发感染者可伴发热、周身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合并细菌感染者症状加重,出现脓疱,病程延长,愈后可有浅瘢痕。
.
.
.
.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群集性小水疱、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易于复发等临床特点,一般不难诊断
刮取疱底物染色行细胞学检查若见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可初步判定为疱疹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HSV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
本病应与带状疱疹、水痘、脓疱疮鉴别
.
【治疗】
本病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防止感染和并发症,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
1.局部治疗以促进吸收、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可选用3%阿昔洛韦软膏,1%喷昔洛韦软膏,2%甲紫液等
2.抗病毒药物目前以核苷类药物疗效突出。对首次临床发作病例,/次,5次/日,/次,3次//次,2次/日,疗程均为7~10日
.
频繁复发,每年在6~10次以上者,可用每日病毒抑制疗法:,2次/日,可用至一年以上,可使复发次数减少75%以上
.
第三节 疣 (verruca)
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选择性感染皮肤或粘膜上皮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
临床分为 多型: 即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及尖锐湿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
【病因】
HPV为乳头瘤空泡病毒科A属成员,直径50nm~55nm,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无包膜、对称性的20面立体衣壳,含有7900个碱基对的双链环状DNA
HPV尚不能在组织培养或实验动物模型中繁殖,人是其惟一的宿主。HPV的类型很多,目前已发现有77种与疣类皮肤病相关,常见的有1、2、3、4、10、11、18、28等亚型
HPV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但也有报道可经接触污染物传染。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
【临床表现】
(一)寻常疣 (verruca vulgaris)
俗称刺瘊。皮疹为黄豆大或更大的灰褐色、棕色或正常皮色的丘疹,表面粗糙,角化过度,坚硬,呈乳头状
好发于手背、手指、足缘等处,亦可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发生在甲周者称甲周疣,发生在甲床者称甲下疣。疣体呈细长状突起,顶端角化者,称丝状疣(verruca f~iformis),好发于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