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家庭农场:农业现代化新的推动力编者按:2013年2月下旬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词语带入公众视野。大家在欢呼农业“家庭农场”时代的到来,还有很多投资者和政策受益者也在翘首以盼,期望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本期《百姓焦点》栏目就“家庭农场”给大家进行初步解读。家庭农场的定义家庭农场是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我国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意思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它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克服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了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组织化程度。家庭农场的优势一、家庭农场制是农地规模经营的又一种形式,社区集体把农地使用权从分散的农户手里集聚起来,然后承包给种养大户,这是农地向种养大户集中的最重要途径。家庭农场兼具小农经济和集体农场的优点,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两者的缺陷。二、家庭农场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产品商品率很高,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三、家庭农场拥有生产经营自主决策权,相对于大型农场其规模较小,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改变经营方针或经营内容。总的来说,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长久以来传统农业经营低、小、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家庭农场改善了中国农业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导致的农民老龄化、兼业化等状况。家庭农场的现状一、宁波家庭农场已超过400家。在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的范本之一的宁波,家庭农场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目前已超过了400家。与种养大户相比,家庭农场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经过工商注册,企业化程度更高。宁波的家庭农场主要是由以前的专业大户发展起来的,大多是通过承租、承包、有偿转让、投资入股等形式,分别集中当地分散的土地进行连片开发后发展起来的。其经营的项目涉及粮食、蔬菜、苗木花卉种植和特种养殖等领域。有些家庭农场还因地制宜,借助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田园风光等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农场的农产品身价陡增。该市的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现已超过60%,(包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超过了5500户,,均已具备了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二、上海松江家庭农场点亮都市农业。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以顶层设计为先导,开展了都市“三农”工作的各项创新实践,其家庭农场模式赢得了民心,引领了都市“三农”工作新格局,受到全国关注。松江区的家庭农场别出心裁,是高度“计划性”的“定人定产”农场,~,农场主是本地职业化的家庭成员,基本不超过3人,只从事粮食生产和养猪。恰恰是这个看上去与市场格格不入的家庭农场,自2007年推出到2012年6月止,就已发展到1173户,%,,。在松江,“定人定产”的家庭农场已成为松江都市农业的亮点。因为有非常科学的顶层设计,保障了粮食生产,保护了生态,培育了职业农民,保证了专业化水平,一举多得。为了实现家庭农场的顶层设计目标,松江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