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夏代文字的推论摘要:夏代有没有文字?从历史记载看,在传世文献中,屡有夏代文献的记载;夏代的文化已经很发达,是不可能没有记录语言、促进思维的文字的,《吕氏春秋》甚至认为夏代不仅有文字而且已有图书典籍。从考古材料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国境内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号出现,在登封王城岗的夏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关于夏代文字的资料。它们或可说明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初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文字。关键词:夏代文字;文献证明;考古证明文字是人们用来记录语言符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美国的亨利?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中也曾说过:“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夏王朝的文明应该比较成熟了,那么,夏代有没有文字呢?一、夏代的青铜器和城堡很成熟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三个标志和要素是青铜器、城堡和文字。[1]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情况看,夏代的青铜器和城堡都很成熟。考古成果证明,中国青铜器的起源至少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2]所以,可以称得上信史的《左传?宣公三年》和《史记?楚世家》关于“禹铸九鼎”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因为不仅《左传》《史记》对此事有记载,《墨子?耕柱》《易林?小畜之九》《拾遗记》等古籍资料,都说大禹曾经“铸九鼎”。夏王朝时期,作为手工业生产的一部分,青铜器铸造业得到了发展,在冶铸技术和器物造型方面,具备一定的水准。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从夏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有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铃、镞、戈、爵等各种工具、武器和容器。特别是在公认是属夏王朝时期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内出土了大批青铜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和容器,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时间较早、出土批量较大的青铜器,其中青铜爵、青铜鼎、青铜?械瓤涨黄鳎?采用复合式陶范浇铸而成,反映了当时铸铜技术已相当进步。此外,还发现了坩锅片、铜渣和陶范,证明夏人完全有能力制造复杂铜器。从技术而言,夏人铸鼎是可能的。能够冶铜制鼎,是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城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史记?封禅书》说:“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也有类似的记载。《事物纪原》引《轩辕本纪》说:“黄帝筑邑造五城。”又引《黄帝内传》说:“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即是认为筑城在黄帝时代就开始了。《世本?作篇》说:“鲧作城郭。”《吴越春秋》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夏鲧作城。”《淮南子?原道训》说:“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通志》说:“尧封鲧为崇伯,使之治水,乃兴徒役,作九仞之城。”《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二引《博物志》说:“处土东里隗责禹乱天下,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盖禹始也。”看来,认为夏部族的首领鲧和禹是始作城者应是历史文献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主持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发现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他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考证,提出了该城址为夏代禹都阳城。从2002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登封王城岗城址及周围地区遗址聚落形态研究”专题组,在王城岗遗址展开大规模的考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