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冰心(1900~1999),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  诗集:《春水》、《繁星》     小说:《两个家庭》      散文:《寄小读者》的,有快乐也有痛苦,如果没有其中一方,那生命也是残缺的。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冰心把“快乐”比作“一抹微云”,把“痛苦”比作“压城的乌云”,说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的“美丽的黄昏”。冰心敢于直面生活的各种色调,正视人生的痛苦,在冰心的世界中,痛苦也成为人生的一种景象,成为美丽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转。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这句话也就是说,这里的夕阳成为了另一个地方的朝阳!这句话是全文感情的收笔和精华,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的晚年,感悟到人生喜悲如常,对生命流逝带有一种浓厚、豁达、大度的情怀。
霞对于冰心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生命感悟的外化,表现了冰心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命的乐观。
我的家在哪里?
冰心
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梦
朗读课文,并思考:
作者做了一个什么梦?
回家
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作者为什么要在“家”前面加上“灵魂深处永久的”呢?
那为什么作者恋恋不忘的是梦中中剪子巷的家,难道现实中她和丈夫、儿女的家就不是幸福的家了吗?
讨论探究:
“灵魂深处”——是空间,强调的是心底的,最深的,最原始的地方。
“永久”——是时间,强调的是“永远都挂念,不忘记”。
这里是强调中剪子巷的家在她心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剪子巷,是她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地方,是被父母无私的爱着的地方,是她梦的萌芽的地方,对于中剪子巷,她流露出的是最自然、最真实的感情。
中剪子巷,是没有硝烟、没有纷争的地方,而后所组建的家虽也温暖,但却无法隔绝外界战乱纷争带来的震撼。
梦中的家
——美好、有爱、无争斗
现实的家
——陌生、充满争斗
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出对童年少年时光的眷恋,实际上也是对那段时光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得眷恋。
文章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你认为她真的是“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作者的“一无所有”是强调自己物质上的不富裕,“无权”“无级”“ 无官” “无款”,一身清白。但她并非真的一无所有,在作者心中有着一个朝思暮想的家,有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所以她拥有别人所没有的精神财富。
古代:马致远的《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当代:毕淑敏的《家十问》
家会很小很小,螺蛳壳是蜗牛的家。
家会很大很大,字宙是星星的家。
家会很轻很轻,像一粒浮尘,被人一指掸掉,不留一丝痕迹。
家会很重很重,像一座铅山,压在脊上,寸步难行。
家会很快乐很幸福,像一眼不老的喜泉。
家会很凄凉,像一汪深不可测的泪潭。
在老年人心中“家是黄昏湖边的搀扶,家是灯下互相剪去丝丝白发。家是一件旧风衣,风也是它雨也是它。家是虽非一见钟情,却望白头偕老的漫漫旅程。家是墓前的一支黄菊。”
中国:闻一多先生对家的理解
家,不光是住人的地方,更是心之居所,有亲人才能算是家,否则只是一栋房子,再大再舒服也不能算是家。
家是一个贼,能偷去你的心。
——闻一多
新加坡:尤今
童稚时代,家是“磁铁”。 
放学钟声一响,心长翅膀,脚着轮子,一心一意只想飞扑家门。桌上热腾腾的饭菜,母亲脸上的笑花,都是把稚子吸回家的强大“磁力”。  进入青春期以后,家不再是“磁铁”了。这时,它变成了“樊笼”。青春焕发的少男少女,把自己看成是可怜的“樊中鸟”,他们苦苦挣扎,急欲脱笼而出,飞向心目中那个辽阔无边的天地。父母的关怀与劝告,全被看成是束缚个人自由的绳子。他们什么地方都想去,惟一不想逗留的地方,是他们自己的家。
讨厌家的人,自己成了家。
这时,家是温床、是爱巢、是安乐窝。新婚的人,恨不得成天成夜地胶在屋子里,自封为君王,从此不早朝。 
中年人把家看成“避风港”。 
外头有狂风暴雨,外头有枪弹毒箭,为了三餐而营营碌碌的人,被风吹了,被雨打了,中了弹了,中了箭了,都没关系,只要返回避风港,便会有人为你更衣暖身,为你治疗伤口。  等你蓦然惊觉你亲爱的孩子把你苦心经营的这个家当做是“樊笼”时,你已两鬓似雪。 
笼里的鸟,一只一只飞走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