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压汞法计算模型的理论修正.pdf

格式:pdf   大小:2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压汞法计算模型的理论修正.pdf

上传人:q2299971 2022/2/24 文件大小:2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压汞法计算模型的理论修正.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压 汞 法 计 算 模 型 的 理 论 修 正
段 雪 马 力 王 琪 寇俊莉
�.仪器:采用意大利����� ����公司生产的 ����型压汞仪,最 高 极 限压力
�������。
�.样品的预处理及其测试:样品烘干后称重装入膨胀计内,并在维持仪器 给 定的
真空条件下脱气��分钟,装汞。随后将膨胀计放入高压釜内,排气。然后进行 升 压、降压
测试。
实验结果与讨论如下:
�.滞后现象分析:����(全国比表面标准化会议样品)及���样品的压汞 实 验结
果见图�(已消除汞压缩性的影响)。可见两种样品的滞 后现 象均 比较严 重,����为
����������为�����%。文献(�)指出,除墨水瓶孔引起的几何滞后外,尚有接触角滞后
及晶格滞后两种看法。因为晶格滞后很难导致大幅度滞留汞,故从滞后程度上能够识别;
对于接触角滞后,利用实验上的特征可将其与几何滞后区分开来:若滞后主要是由于 几表 � 滞 后 现 级 分 析 数 据
何原因所致,则第一次进、退汞后,墨水瓶孔的孔腔已被汞所充满,其特征消失。进行第二
次或更多次的进、退汞,只应反映出汞在正常孔内的进、出行为,滞后现象急骤减缓。而接
触角滞后在后续的进、退汞实验中不会出现类似情况(�),可以考虑这是因为进、退汞 时,汞
的接触角不会随进、退汞的次数而变化。
对����及���样品多次进、退汞的实验结果见表 �。经第一次进、退汞后,代表 孔腔
特征的��值迅速下降,且有����,这充分说明了����及���是墨水瓶孔发达的 样 品,
或是具有大量与墨水瓶孔在数值上等价的孔。
�.孔形分析:根据几何滞后导出的(�)-(�)式对第一次进、退汞数据进 行 计算
得表 �。由其中���值不难得到有关正常孔及墨水瓶孔分布的某些特 征。��� 值 描述
了墨水瓶孔孔腔与孔口的对应关系,可看出����及���分别在孔口半径为 ���������
及�������范围内出现了较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