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潮州西湖导游词作文3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潮州西湖导游词作文3篇.docx

上传人:wawa 2022/2/25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潮州西湖导游词作文3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湖变成挖壕沟、围栅栏、设炮台的兵家要塞。到了民国时更被军阀洪兆麟占为私家园洪园。故有人把西湖的简史概括为:始于唐、著于宋、毁于元、盛于明、芜于清,民国不清不明,于今湖绿波平。










  这里除了极富有诗情画意的西湖渔筏的景致之外,沿湖滨至山下,名胜古迹,楼台亭榭,比比皆是,有的自然成趣,有的人工雕琢,总要把西湖妆扮成秀色可餐的园林。且每个景均有一个雅称,如古洞佛灯、水仙夜月。梅庄新雪、紫竹钟声、钓台秋色等等。现已多数无踪迹可寻,但那些动人的传闻仍为人们津津乐道。颇具传奇色调的是活人洞和寿安岩下的仙客留题。在北岩的李公亭后,有一个狭长的石洞,高不及3米,洞内
  却可容十多人。从靠李公亭一端进去,沿着狭长的洞道向北到另一出口,洞壁上还镌刻有逸史诗,这个洞便叫活人洞。据说明万历年间(1592年),有人到此游玩,正为拟这个洞名而三思,忽见有一个孩子掉人湖中,赶快下去把他救起,于是便把此洞命名为活人洞。洞内还有记叙当时事务的石刻题记:万历壬辰九月三日,郡人林乔松、张志可,刘兴学、陈明登此,午见苍童渡溺湖中,拯活书。这或许是小孩的亲属为鸣谢这四个英雄而刻的。










  寿安岩在活人洞东北边,结构奇妙,怪石重叠,古树浓荫,似一座大型园林盆景。岩上刻有寿安岩三字和一些记事石刻。最好玩的是岩前石壁平直,有如刀切。在这石壁上刻有两行诗:有客重来山柏翠,何人不及洞湖清。岩前一块大石横倒,上面刻了明朝十二个举人的名字,也有人称举子石,这些名字也是横卧着,粗看是自然的倒斜,事实上却隐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传闻。
  据说这块横倒的大石,原是连在寿安岩上的。由于这里风景非常美丽,明末有十二个举子看中了这风水宝地,便把自己的功名刻在岩前平石上,想因此留芳千古。可是后来清兵人关,明朝亡国,这些举子中大多数在国难当头,山河破裂之时,为了功名利禄,投靠清廷,做清朝的官吏。当时,潮州还处于不清不明的时期,潮人每过此地,便指着石中降清者痛骂。久了,连岩石也感到同这些人连在一起非常羞愧。相传在康熙年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雷鸣电闪,轰隆一声,把岩石崩裂了,那刻着十二举子的石头,就像遭刀劈一样,从高处跌落在岩脚,半截埋进泥土里,这些名字也就需横看才行.










  在石块裂开后的切口,潮人看到前述的两句诗。粗读似乎一般的咏景诗,但细致品尝,却别有寓意:山柏翠与山破裂音相近,洞湖清与痛胡清又谐音。看看字迹,又仿似在岩石崩裂前就刻在里面的。原委清代谁敢刻这首藏有反骨的诗,谁也说不清,故大家只能称之为仙客留题罢了。其实这只是一个附会的传闻,十二举子里有明万历年间壬午举人林熙春,他是癸未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户部左侍郎,荣归乡里后造福地方,兴修水利,倡建江东急水塔等,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到80岁去世,并没有为清廷效力。
  畅游西湖,不妨到芙蓉池走一走,这里曲径通幽,荷花溢香,颇具苏州园林的韵味。在芙蓉亭北端有奇石馆,展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趣。亭桥西侧现为西湖园林管理处,旁边小屋的左墙壁特殊厚,壁上有蓝色嵌瓷的寿安古墙四大字,这古墙足有360多年的沧桑史迹,也隐含着一段传奇的故事。
  宋初,这地方原是州学地址,后州学搬进府城的金山,此处便成了净慧寺。元朝净慧寺被兵毁,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重建,改名寿安寺。有一年海阳知县高某怀疑自己的妾与寺中和尚私通,怀恨在心,便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