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4
文档名称:

沉淀溶解平衡.doc

格式:doc   大小:1,165KB   页数:4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沉淀溶解平衡.doc

上传人:xreqing 2022/2/26 文件大小:1.1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沉淀溶解平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沉淀溶解平衡
2009年: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考点1:沉淀溶解平衡的含义
溶解
沉淀
沉淀
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固体在溶液中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就得到
【解析】Na2S水解显碱性,增大了溶液中OH-的浓度;
NaOH 提供大量OH—;CaCl2会增大Ca2+的浓度,所以A、C、D选项都会使溶解平衡向左移动,而AlCl3中的Al可与OH—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使平衡向右移动,促进Ca(OH)2的溶解.
【答案】B
【高考考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也是动态平衡,可以通过改变条件使平衡移动。
例2.(07广东)羟基磷灰石[Ca5(PO4)3OH]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无机材料,其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两种:
方法A:用浓氨水分别调Ca(NO3)2和(NH4)2HPO4溶液的pH约为12;在剧烈搅拌下,将(NH4)2HPO4溶液缓慢滴入Ca(NO3)2溶液中。
方法B:剧烈搅拌下,将H3PO4溶液缓慢滴加到Ca(OH)2悬浊液中。
3种钙盐的溶解度随溶液pH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图中纵坐标是钙离子浓度的对数),回答下列问
题:
(1)完成方法A和方法B中制备Ca5(PO4)3O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5Ca(NO3)2+3(NH4)2HPO4+4NH3·H2O=Ca5(PO4)3OH↓+__________+_________
②5Ca(OH)2+3H3P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方法A相比,方法B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法B中,如果H3PO4溶液滴加过快,制得的产物不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所示3种钙盐在人体中最稳定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糖黏附在牙齿上,在酶的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易造成龋齿。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5)问中由于存在下列沉淀溶解平衡:Ca5(PO4)3OH(s)5Ca2+(aq)+3PO43 -(aq)+OH-(aq),故当糖黏附在牙齿上时,在酶的作用下所产生的酸性物质就会消耗上述平衡体系中的OH
-,使上述平衡向右移动,导致Ca5(PO4)3OH不断溶解,造成龋齿.
【答案】(5)酸性物质使沉淀溶解平衡Ca5(PO4)3OH(s)5Ca2+(aq)+3PO43 -(aq)+OH-(aq)向右移动,导致Ca5(PO4)3OH溶解,造成龋齿.
【高考考点】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和酸碱反应、读图解析以及化学平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考点3:沉淀反应的应用
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对于在水中难溶的电解质,如果能不断地增加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平衡向沉淀生成的方向移动,就可以使沉淀生成。相反,如果能设法不断地移去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也可以根据平衡移动原理,使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离子浓度的大小,控制离子浓度的大小,可以使反应向所需要的方向转化。
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如常用硫化锌、硫化锰来除去水中的Cu2+、Hg2+等离子。
Cu2+ + ZnS = CuS + Zn2+ , Hg2++ MnS = HgS + Mn2+
例1.(08广东)碳酸钠是造纸、玻璃、纺织、制革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工业碳酸钠(纯度约98%)中含有Ca
2+、Mg2+、Fe3+、Cl-和SO42-等杂质,提纯工艺路线如下:
已知碳酸钠的溶解度(S)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滤渣的主要成分为       。
(2)“趁热过滤”的原因是       .
(3)若在实验室进行“趁热过滤”,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1种)。
(4)若“母液”循环使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是       。
(5)已知:
Na2CO3·10H2O(s)=Na2CO3(s)+10H2O(g) ΔH1=+532。36 kJ·mol—1
Na2CO3·10H2O(s)=N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