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2 / 56
1.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生态园湿地公园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内容:湿地公园
建设规模:受污染河水处理量30000m3/d
建设总用地面积:68万m2<其中集中净化区18.5万m2>
工程服m2d
0.279
4
运行天数
d
365
5
劳动定员
人
25
经培训
6
总装机容量
KW
250
7
运行功率
KW
218
8
工程总投资
万元
9090.32
9
运行费用
万元/年
10
吨水运行费用
元/m3
2.处理规模与目标
.
5 / 56
2.1处理规模
本湿地公园的建设主要目的是集湿地污水资源化利用与生态景观建设为一体的示范性公园。由于东引河的进水水质较差,需进行强化前处理。下沙湿地公园规划用地68公顷,由污水一级处理系统<>、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组成。 结合投资、规划用地面积的大小、出水指标的要求及示范作用等多因素考虑,确定本工程污水资源化处理规模为30000m3/d,处理后作为南畲朗景观用水的补水。
2.2进出水设计指标
由于东引河流域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都纳入了东引河,造成了东引河的严重污染。水质检测结果见表2-1。
表2—1XX东引河河水水质指标
项目
COD
BOD
溶解氧
氨氮
总磷
石油类
东引河水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东引河水质已经严重受污染,氨氮和总磷很高,水质指标数值只比城市生活污水略好一些。
本湿地污水净化后纳入南畲朗排渠,南畲朗排渠作为生态园内景观水体,根据受纳水体功能、工程的示范性要求,同时考虑到目前该排洪区水质也受到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污染,水质发黑发臭,污染相当严重,为避免南畲朗排渠水质进一步恶化,对本湿地公园处理后出水水质目标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质标准。
具体进出水水质指标见表2—2。
.
6 / 56
表2-2进出水水质设计指标表<mg/L>
指标
CODcr
BOD5
NH3-N
TN
TP
设计进水水质
120
34
17
18
3
控制出水水质
≤30
≤6
≤
≤
≤
预计出水水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质
30
6
去除效率
%
%
%
92%
91%
3.方案选择论证
3.1工艺方案选择原则
本项目水质净化的对象是被污染的河水,水体中污染物主要为有机物、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低,需要净化的水量大,处理后出水水质要求高,河水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质。根据设计进水水质、处理出水水质目标要求、用地面积和工程规模等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各种工艺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条件,应视工程的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水质净化工艺,不仅可以降低工程投资,且有利于水质净化的运行管理及减少水质净化的运行费用,保证整个水体水质良好,水质净化工艺选择必须做到:
<1>水质净化设施出水水质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标准、法规规定;
<2>应充分考虑本工程进水水质指标和出水水质指标要求,经比较优先采用低能耗、运行费用低、基建投资少、操作管理简便的成熟处理工艺;
<3>积极慎重地采用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在去除有机污染的同时,除磷脱氮也有较好的效果;
.
8 / 56
<4>采用生态型新工艺、新技术,水质净化设施与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污染物去除与景观效果相结合的原则。
3.2处理工艺简述
3.2.1水解酸化池
水解酸化是一种生物一级强化处理的技术。厌氧发酵包括水解、酸化、产乙酸、产甲烷四个阶段,水解酸化工艺就是将厌氧发酵过程控制在水解、酸化过程,水解反应过程中并未完成对有机物的降解,只是在水解产酸菌的作用下,污水中的非溶解性有机物被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大分子物质被讲解为小分子物质。因此经过水解酸化后,污水的可生化性得到较大提高。
水解酸化工艺放弃了厌氧反应中反应时间较长、控制条件要求过高的产甲烷发酵阶段,而在水解酸化阶段后采用适当的后续工艺〔如好氧生物处理,在经济方面和出水水质上均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水解酸化一级强化处理工艺中,用水解代替初沉池,污水从池底进入,水解池内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