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课程《原电池》教学设计
吉林省通钢一中岳春雨134003
一、教学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
一节《原电池》为教材依据,巩固已学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拓展相关概念和原
理,使学生从一个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情境教学模式,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七、教学设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小功率耳机,构成原电池所需各仪器、
药品
八、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情境引入教学内容
借助语言和图像引入生活情境:假设某天晚上,当你正坐在台灯下做着作业,家
人正做在沙发上看着电视,突然间,灯灭了,电视也灭了,这时你想到什么了?
(投影出台灯下做作业和看电视的温馨画面,继而黑屏,暗示断电)
答:停电了。
结论:电视看不成,让人觉得扫兴,看来,现代化的生活不能没有电!
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一个不做完事不罢休的人,若你的作业还剩下几行字就能完
成,你会怎么办?
答:找电筒。
情境持续:电筒需要电池,电池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池是不是只有在
停电时、应急时才使用呢?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MP3随身听、笔记本、计算器、数码相机、汽车发动机的点火装置
等都需要电池。
(投影展示相关图片)
强调:看来,电池真的很重要啊!
过渡和引导思维:我们在学习了《化学反应原理》之后,应该学会认清事物的本
质,探索物质及物质变化内在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家和我们化学学习者眼里,电池是一
种怎样的装置?
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二)以问题和图画再现情境
问题情境:①要产生电能,在电路中应该有什么通过?
②什么样的反应才能转移电子、提供电路的电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投影图画展现情境:图中装置所示实验是否构成氧化还原反应?现象是什么?如何解
释?
学生活动:思考并描述反应现象(投影仪同时播放动画),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和离子
方程式。
问题情境:是否构成原电池?为什么?是否可能有热量产生?学生探讨、教师适当引
导: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在同一区域分析,借用物理学中的短路现象来解
释。
以实物演示、体会情境:学生亲身感受电池短路后会发烫。(感到热即可,强调节能和
安全意识)
投影图画展现问题情境:图中装置所示实验是否构成原电池?内部原理是什么?
(进一步解释出电子转移的过程)
引导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回忆旧知,结合刚才探究活动情境,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
(三)以新的问题情境引出新的知识要点
引导进一步探索:将上述实验中的Zn片换成碳棒能否构成原电池。
实物化的情境:学生用实物从事验证活动。
(结果发现电流很微弱,很快衰减)
结论:无实用价值。
学生交流、总结出内在规律:构成实用的原电池的条件还应加上“发生自发的氧化还
原反应”一条。
问题情境:如果换成两个烧杯,能否构成原电池?要想构成可以怎么办?如图。
(投影图画)
学生活动:否定直接能构成原电池。猜测若用导线将两烧杯用相连,可能可以。
实验探究情境:用实验验证猜测,记录电流数据。
(结果电流表虽然偏转,但电流仍很微弱,实际也可看作是形成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组
合)展现实物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