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II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
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II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公共事业局
2021年12月
策部署,文体旅游工作稳步开展,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十四五”时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是合作区打造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的关键时期,也是合作区文体旅游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振兴发展、推动产业高质量融合的重要机遇期。
根据国家、省、市、合作区各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合作区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实际发展基础,特制定本《规划》。
- 3 -
- 16 -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一)自然旅游资源种类丰富
合作区位于莲花山南麓,背山面海,自然风光旖旎,山、林、海、岛、河、湖、湿地、温泉汇聚,极具旅游发展潜力。
地形条件良好。合作区地形北高南低,山脉走势为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北部多为山地、丘陵,中部多为丘陵,南部沿海区域多为台地、小型平原,资源禀赋优厚、地形种类丰富,适合发展山地旅游、乡村旅游、户外拓展等多业态旅游产业。
滨海资源优渥。合作区拥有1152平方公里海域,,其中小漠段约12公里,鲘门段约30公里,海岛岸线约9公里;近海2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约426平方公里,,海洋捕捞渔场约46平方公里;鲘门沿海现有约12公里连续天然砂质岸线,长度约为大梅沙海滩的7倍;近海水深主要在20米以内,其中小漠南方澳纵深百米海域内水深小于2米,海滨浴场、水上乐园及海上运动开发潜力较大。
海岛资源丰富。合作区现有海岛三处,从大到小分别是芒屿岛(,),江牡岛(,),鸡心岛(,)。海岛海域环境较为稳定,海洋景观和生态条件突出,登岛游览、户外活动、海上运动等项目具备开发价值。
- 3 -
- 16 -
气候舒适宜人。合作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沛,风向及降水量季节变化分明,对于依托自然气候的户外运动项目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体育产业极具发展潜力。
河流水系充足。合作区共有河流52条,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为赤石河,发源于北部山区,向南贯通城区全境,经小漠镇注入小漠湾,,流域总面积382平方公里,并且拥有优质温泉冷泉资源。
(二)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合作区历史悠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古代南粤古驿道必经之路;红色资源丰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队伍曾在此地开展革命活动;文化族群多元,客家、福佬、疍家、畲族等族群并存。
历史古迹众多。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5项,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项(新厝林古寨、壮帝居石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项(秋塘古寨),文物保护价值较高。宋代名相文天祥、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留下足迹,有壮帝居、宋存庵、岩公祠、宋陆丞相碑、狮山宋巡海宪佥萧御疾石墓等宋迹,有明末清初所建的新厝林、羊坑、新城、秋塘等古建筑,有赤石羊蹄岭
- 4 -
- 16 -
、南山岭、君子岭等古驿道、商路;赤石是粤东地区重要的瓷器生产地之一,区内有明末清初民间瓷器碗窑遗址,该遗址位于碗窑村老厝山下,由窑室、窑门、保温墙等部分组成,出土了大量碗、盘、瓶、簋、瓦筒等类型的瓷器及垫墩等窑具,填补了广东在该时期窑址的空白。
文化族群多元。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的客白文化、闽南文化衍生的福佬文化、久居海上形成的疍家文化、东南山区特色少数民族的畲族文化等融合共生,还有佛教文化、妈祖文化、沉香文化等特色文化汇聚;众多古寨村落和庵堂寺庙散布,民间文化积存丰富,其中,位于鹅埠镇北部罗裙山麓的红罗畲族村,是合作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是国家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是中国畲语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之一;合作区内现存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海丰渔歌、粘米歌、水糍、粣粉制作技艺、舞草龙、竹马戏、畲族三月三等。
红色资源丰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合作区是周恩来、彭湃、郭天民、彭桂、曾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红二师、红四师、东江纵队六支队、海陆丰人民自卫队等革命队伍为国浴血奋战的地方。经省委党史研究室初步审核,确定合作区共有7处革命遗迹,包括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战斗旧址、抗日战争时期王作尧鲘门居住地旧址、中共江南地委扩大会议旧址、海丰民主县政府成立旧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