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烧伤的急救护理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791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烧伤的急救护理课件.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2/28 文件大小:79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烧伤的急救护理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烧伤的急救护理
第一页,共37页幻灯片
主要内容
一、烧伤的定义
二、伤情评估
三、烧伤的急救
四、烧伤的护理
第二页,共37页幻灯片
一、烧伤的定义
(狭义)指热力 ,包括热液(水,汤油等)、蒸气、高温气的突出难题。
第十八页,共37页幻灯片
诊断标准
燃烧现场相对密闭。
面颈和前胸烧伤,特别口、鼻周围深度烧伤者。
鼻毛烧焦,口唇肿胀,口咽部红肿有水泡或粘膜发白者。
刺激性咳嗽,痰中有炭屑者。
声嘶、吞咽困难或疼痛者。
呼吸困难或/和肺部可闻及哮鸣音。
第十九页,共37页幻灯片
吸入性损伤临床分度
第二十页,共37页幻灯片
三、烧伤的急救
急救原则:迅速移除致伤原因,使伤员脱离现场,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和作好转送前的准备工作。
“灭火”——去除致伤源
(一)热力烧伤
尽快脱去着火或沸液浸渍的衣服,特别是化纤衣服。以免热力继续作用使创面加深加大。
用水将火浇灭,或跳入附近水池或河沟内。
迅速卧倒后,慢慢在地上滚动,压灭火焰。禁止伤员衣服着火时站立或奔跑呼叫,以防造成头面部烧伤或吸入性损伤。不可用手扑打火焰,以免手烧伤。
迅速离开密闭和通风不良现场,避免发生吸入性损伤和窒息。
第二十一页,共37页幻灯片
用身边不易燃的材料,最好是阻燃材料,迅速覆盖着火处,使与空气隔绝。
凝固汽油弹爆炸、油点下落、钢水飞溅时应迅速隐蔽或利用衣服等将身体遮盖,尤其是裸露部位。待油点落尽后,将着火衣服迅速抛弃,并迅速离开现场。
冷疗 热力烧伤后及时冷疗能防止热力继续作用于创面使其加深,并可减轻疼痛,减少渗出和水肿。宜尽早进行。
第二十二页,共37页幻灯片
冷疗方法
将烧伤创面在自来水龙头下淋洗或浸入冷水中 。
水温以伤员能耐受为准,一般为5~20℃ 。
冷疗的时间无明确限制,一般掌握到冷疗停止后不再有剧痛为止,多需0.5~1小时。
适用于中小面积烧伤,特别是四肢的烧伤。
>20%不宜冷疗,以防引起休克
第二十三页,共37页幻灯片
(二)化学烧伤
所有化学烧伤时均应迅速脱去被化学物质浸渍的衣服。
化学烧伤的严重程度除与化学物质的性质和浓度外,多与接触时间有关。因此均应大量清洁水冲洗至少20分钟以上,可起到冲淡化学物质和冷疗的作用。
不可因等待获取中和剂而耽误冲洗时间。而且中和反应可产生热量,可加深创面。
头面部烧伤时应首先注意眼睛,尤其时角膜有无烧伤,并优先予以冲洗。
第二十四页,共37页幻灯片
(三)电烧伤
电弧引起的烧伤灭火方法同一般火焰烧伤。
电接触烧伤急救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扑灭火焰,注意避免自身触电。
如发现伤员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现场心肺复苏并及时转送最近的医疗单位。
第二十五页,共37页幻灯片
(四)吸入性损伤
脱离现场呼吸道的吸入性损伤除热力作用外,还由于燃烧时烟雾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被吸入深达肺泡,引起局部腐蚀和全身中毒。是烧伤救治中的突出难题。
第二十六页,共37页幻灯片
灭火后的处理
首先检查可立即危及伤员生命的一些情况(如大出血、窒息、开放性气胸、严重中毒等) 。
脱离现场 ,移至安全地带或就近的医疗单位。
判断伤情,初步估计烧伤面积和深度,并注意有无吸入性损伤、复合伤或中毒等。
镇静止痛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第二十七页,共37页幻灯片
创面处理 用身边材料如清洁的被单、衣服等加以简单保护,以免污染,也使创面在搬运过程中得到保护,防止再损伤。
复合伤的处理 。
补液治疗 由于急救现场多不具备输液条件,伤员一般可口服适当烧伤饮料。
应用抗生素 对大面积烧伤伤员应尽早口服或注射广谱抗生素。
第二十八页,共37页幻灯片
四、烧伤的护理
根据烧伤病人的病情安排病床,严重烧伤病人应住单人病房
病室须有消毒隔离设施,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室温维持在28-32摄氏度。
向病员和陪护做好宣传工作,禁止探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出病室需换鞋,流动水洗手,病室内每日进行消毒。
穿刺困难者立即准备静脉切开包配合医生行静脉切开术,同时抽血标本生化常规和配血并准备导尿包,大面积烧伤或危重病人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了解烧伤的原因、面积、部位和深度等,对有面、颈深度烧伤者应备氧气和气管切开包,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术。
讲解胃肠营养的重要性,根据病情早期进食及给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心理护理。
第二十九页,共37页幻灯片
烧伤的紧急救治
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通过快速补液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2、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吸痰、注意保暖。
3、抽血送检及配血。
4、心电监测,监测P、BP、R、SpO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