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1—前言本规范系根据重庆市规划局关于重庆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编写要求和《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立项申请》建标[2005]第3号要求编写。本规范是针对《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对山地城市实用性不足而编制的地方规范。规范总结了重庆市近年城市建设经验,借鉴和吸收了国内外最新规范和研究结果,是国家规范针对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内容的增加、补充、完善。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宜采用本规范。其他关于道路路基、路面、照明、排水、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等内容仍采用国家标准。在规范条文初稿完成后,通过了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重庆地区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最后完成送审稿。经重庆市建委组织专家审查通过,现已完成报批搞。本次规范主要有变化内容:1、道路规划设计理念变化而引起规范内容变化。引入道路设计交通功能为确保汽车通行、进入、停留空间和行人、通行、进入、停留功能的设计理念。调整减小车行道宽度、减小交叉口转弯半径和增加路网密度等内容。2、增加和细化了设计小时交通量及道路通行能力的定义和计算要求,增加和明确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设计基础控制条件的要求,使道路设计基础条件更明确。3、废除计算行车速度作为道路设计基本参数,引入了设计速度作为道路几何设计最重要的控制参数,使之概念更清晰。并针对城市道路建设特点引入的运行速度对设计路段标准分段进行校核概念,使道路设计更安全。4、引入道路设计服务水平初步评判标准,使道路建设目标和标准选取更明确。5、修改了设计车辆的选用类型,增加设计车辆性能图示,使设计对设计交通特性有更清楚直观认知。—2—6、道路分级分类中引入了特种道路的分类,使道路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控制具有针对性,便于特殊工程管理。7、针对重庆山地地方建设特点,放宽街区道路最大纵坡控制值和最大坡长,降低城市建设开发成本;对交叉口纵坡控制更严格,强调运营安全。8、减小车道宽度控制标准值,节约资源,满足安全、经济工程建设目标。9、引入平交道口路网关联和平衡设计理念,细化平交道口规划设计,增加了平交道口设计分类内容。10、增加了立交交通量适应范围和立交分级,视距要求和立交基本车道数和车道平衡要求。11、增加了立交主线控制标准,增加了立交出入口端部匝道间分、合流设计及其它细部设计要求,增大了立交匝道最大纵坡控制值。12、增加道路安全设施如护栏、减速设施、反光镜等内容,增加了道路辅助设施如紧急避难区等内容。—3—本规范编写顾问、领导小组、编审、主编部门及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工作人员及审查专家名单:—4—目次1总则……………………………………………………12道路规划设计控制要素…………………………………43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154道路横断面设计…………………………………………255道路平、纵断面设计……………………………………416平面交叉口规划及设计…………………………………547立体交叉规划及设计……………………………………718道路辅助设施……………………………………………98本标准用词说明…………………………………………106—1—,适应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山地城市交通效率,并使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范。。新建道路应按本规范进行设计。在既有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参照执行。,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需求,、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汽车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1、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等进行道路设计。2、应按交通量、交通特性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3、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4、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管线问题,避免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