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 2 页
科学研究
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临床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学科成立于1982年,200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重点学科建立单位,该学科以王景洪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胡锡琴教授、卫培峰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积极开余人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编写专著12部,获科技成果奖8项,获优秀论文、优秀专著奖6项。
3、校级重点学科
中药生药学科
生药教研室前身为药用植物教研室,成立于1975年,为药学院成立最早的教研室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开展和四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于2005年批准为院级学科,雷国莲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胡本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助教3人。承当着我校药学院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及中药材GAP三门主干课的教学及科研任务,是中药材质量研究和药材资源研究两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点,目前在读研究生15人。年均完成药学院中药、制药及制药工程专业的硕士、本科、大专、函授等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学任务1200余学时,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多人次在校、院教学竞赛中获奖。
教研室经过近三十年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用具和资料,以及丰富的教学、科研经历,目前药学院生药实验中心所辖的中药鉴定学实验室和药用植物学实验室及相关仪器设备,能满足本教研室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及中药材GAP、GMP等六门主干课的理论及实验课教学、科研要求,并具备教师从事研究工作的局部科研条件。近三年来,发表论文23篇,出版专著8部,其中主编4部,参编4部,科研工程17项,其中国家级工程1项,省部级10项,厅局4项,地市级2项,在这些工程中纵向课题14项,横向3项,主持9项,参与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填补了我院的空白。获省部级科研进步二等奖2项,院级荣誉奖4项。本教研室为硕士研究生招收点,在校研究生15人,导师2人,研究方向三个,分别是地道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中药材的资源研究和植物药的现代质量标准研究,以上三个研究方向主要解决中药材的资源问题和质量控制标准问题。
第 5 页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教研室成立于 1973年,经过多年的建立和开展,于2005年中药化学学科被评为院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在职人员7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4名,其中教授、副教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有研究生学历2名。以武可泗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宋小妹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人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梯队,为学科建立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中药化学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研究方向3个,担负着中药学专业“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药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等专业方向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近年来,共培养研究生30余名,青年教师3名,其中在读研究生27人,在职研究生1名,获得硕士学位的5名,其中1名已取得博士学位返校工作。
第 6 页
目前以中药化学学科人员为主,主持的厅局级科研工程共10项,科研经费40万;其中省科技厅科研工程1项、省教育厅科研工程3项,中医管理局科研工程3项,咸阳市科技局科研工程3项。学科人员积极参与教研室的各项教学科研工作,屡次在教学中获奖,主持及参编了?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别离与制备?等著作7部,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1、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筛选和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和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的天然化合物。目前在这方面共有5项科研课题作支撑〔如秦七风湿滴丸的研究、索骨丹抗病毒有效群体别离工艺的研究、连胶素抗病毒有效群体提取工艺的研究等〕。2、中药新药研究。重点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为原料药的原国家一类、二类新药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属于该研究方向的科研课题共有4项〔如复方龙脉宁滴丸临床前研究、烫伤灵的研究等〕。3、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包括中药质量标准标准研究、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由于中药质量受药材基源,采集加工方法、炮制工艺和方法、储存条件和方法及中药制备工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疗效。因此,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对中药事业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1项科研课题在研〔南五味子资源开发研究----采制加工方法对南五味子质量的影响〕。
二、平台建立
第 8 页
1、陕西省饮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是陕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批准以陕西中医学院为依托,联合步长集团共同组建的科研开发实体。该中心由中药饮片工艺研究室、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室和中药饮片中试研究室组成,立足陕南地产道地中药材资源,主要开展陕西省常用中药饮片炮制工艺研究、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中药饮片稳定性及包装储藏养护条件等研究,为陕南中药饮片标准化研究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承当陕南中药产业工程陕西省科技厅、教育厅、陕西省SFDA中药炮制标准、咸阳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