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了解历史。让学生谈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生踊跃回答自己的看法,谈了许多。我又适时引导,从这一点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从而达到导言课的目的。我又进一步让学生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途径。同时我也提出了学习历史的要求。总之这节导言课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当然由于是第一课,无法对学生进行了解,在四个班上的课大同小异,有的班在上课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有待于进一步备学生,在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3
教后记本课的教学内容所跨的时间长,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侧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1、以活动贯穿课堂,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问题的兴趣。
本课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了三个“小小故事会”,布置学生根据之前所搜集了解的和课文有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分享,增加感性认识。因为学生对三国时期及之后的这段历史较感兴趣,而且不少同学还通过电视等途径了解过,所以提前布置这项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不会很难,但为了使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课堂上的讲故事还要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挂钩,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另外本课还设计了“我主淝水”的活动,学生模拟亲自统帅前秦军队,认真考虑怎样去努力打赢这场仗以更好地理解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由于是“亲临战场”,而且要“改写历史”,任务艰巨,能引起学生(特别是好动的男同学)的极大兴趣,所以该情景的创设不但能制造良好的氛围,还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运用史料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他们“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3、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本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教师利用学生身处南方的现实从自身的生活出发关注当今学生的生活状况,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透彻明晰。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为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提些建议,并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八姓入闽”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课文内容的延伸,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4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我以春秋战国这段错综复杂的史实为蓝本,进行了科学宏观设计。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绍《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时,为学生形象直观掌握本节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成语典故较多的特点,让学生课前积极收集本课的成语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马识途、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平时多阅读课外书籍、收集课外资料的好习惯,也积累了文学素养。同时也通过学生们上网查阅资料,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对于乡下刚刚步入我们三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让学生讲授”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通过同学们了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践的曲折的人生经历,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对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讲成语退避三舍时,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的战略思想,从而引发学生了解21世纪我国“钢铁长城”取得辉煌成绩,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
5.在讲齐桓公、晋文公的改革时,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人才的道理,从而刻苦学习。
6.在讲“战国七雄”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战国形势图》讲述,在增强教学直观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记忆,也使学生明确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记忆战忆法,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8.在讨论“由春秋纷争到战国七雄,说明了什么问题?并联系现实说明有什么意义?”时。这个问题的设计,即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又体现了历史“以史鉴今”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