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让评价充满人文阳光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学生评价初探
南京市教研室孙华
在我国封建社会,对于君主,人们不以“我”自称,只以第二人称称自己为“臣”“奴才”;在当代中国,人们对一个好孩子的评价标准还是“听话”“顺从”。“人文素养”的缺失使我们的德育像缺乏维生素那样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往往还停留在“老师说你好你就好”“老师说你不好你就不好”的层面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近几年来,我市各类学校都开始重视并着手对“评价”这一关键问题的研究,与此同时,教育部建立的新课程体系:小学一、二年级设立的品德与生活课,三——六年级设立的品德与社会课,为儿童的自主学习、自由生活提出新的评价要求。新课程为德育注入了活力,如果人们仍然沿袭旧的评价方式,那我们的新课改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因此,笔者认为,让评价充满人文阳光,“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以充满人文精神的评价作为导向,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德育成为“人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学生评价的人文思考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该课程的学生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的基本目标不仅仅是检查学生一时一事的表现,应充分体现全面、全体成长、可持续性发展。所以,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这就是说,对人理解、容忍、接纳和尊重,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都应在评价中得到体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让评价中充满人文阳光,让评价的过程也同时成为人文教育的过程,使评价同时成为一种“无痕”的教育。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学生评价人文缺失的成因分析
学生是有生命,有尊严的个体,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人格尊严体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平等与相互尊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体现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地再现儿童正在进行着的生活,突出了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应该说,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那学生评价为何会得了
“人文缺失症”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位老师的课堂片断
例:《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在餐桌上》
师:你们准备晚上都吃些什么?
生1:我喝牛奶、吃鱼、青菜,再吃一个馒头。
师:牛奶应该早上喝。你太瘦了。
生2:我吃鱼,喝排骨汤,吃三碗饭。
师:晚上要吃少,三碗饭太多了。你太胖了,要减点肥。
生3:我奶奶说,我是“多吃不长肉,一身核桃肉”。
师:吃得多不是好事,你要注意。
从这一课例我们不难看出:
1、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
由于受学科本位的影响,我们对学生德育评价主要集中在对教案预成目标的达成,对预成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认知领域,往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授课质量,尤其是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