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李氏奇效舌诊与望舌用药.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李氏奇效舌诊与望舌用药.doc

上传人:珍珠夸克 2022/3/3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李氏奇效舌诊与望舌用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李氏奇效舌诊与望舌用药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别丢下我不管 风小筝 - 别丢下我不管
一、舌诊概说: 舌诊,又称望舌,它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下。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大肠、胆之经气,也可间接的通达于舌。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舌又为脾之外候。在脏腑中尤以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舌质的血管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相关;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又能反映“心主藏神”的功能。所以舌象首先可以反应心的功能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全身脏腑气血的病变必然通过心而反应于舌。 舌苔是肾水随肝肺升降而分布周身的外现,在其运行周身上下左右的同时又必受到中焦脾胃的枢纽运化,舌苔以分布均匀薄浅为宜,代表肾水分布均匀,脾胃肝肺等枢纽正常。 若舌苔厚腻,代表脾土虚弱,肝失疏泄,肾水运输失常导致局部郁积滞留,形成痰湿(没有被利用的不正常的水液就称为痰湿)。 如果舌苔缺乏,无苔少苔,甚至镜面舌,是肝木被郁,不能引肾水升发,或者肾水缺乏,而出现阴虚津亏的表现。 这是我们李氏舌诊区别于传统舌诊理论之一,对于传统理论来讲,舌苔为胃气熏蒸上承而成,也有说是胃中浊气之所化,从这两个角度讲,胃气上承就有舌苔,那么舌苔厚就是胃气充足的表现吗?又如舌苔为胃中浊气之所化,正常舌应该是薄白苔,而正常情况下,上焦是清气,浊气都应向下走的,胃主降浊,胃中浊气怎么能上升呢?那有舌苔就是胃中浊气上逆,这不是病理状态吗?怎么会是正常舌呢,照这个意思正常舌就不应该有舌苔,因为浊气不应该上承,应该下降才对。
即使上两点理论全部成立的话,舌苔为胃气所化,那么无苔就应该是胃气不足,化不了舌苔了?而传统中医里无苔舌,镜面舌全说成是阴虚,这难免又是一处矛盾。所以传统中医对于舌苔的解释还是难以服众,理论欠缺的,我们李氏全息舌诊教传统中医舌诊来讲,理论更完善,诊断准确率更高,且紧密联系治疗用药,是传统中医舌诊无法比拟的,是我们李氏奇效医学之独特创造。 舌又为脾之外候,脾主肌肉,舌主要为肌肉组织,其功能与脾胃功能相适应,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舌象既可以反应脾胃的功能状态,又是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的反应,所以舌也是五脏六腑的外候。 再有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二者均为口中津液的组成部分,关系着舌体口腔之润燥,从口中津液也能反映脾肾的功能状态。
所以从上述内容我们知道,舌是我们全身的一个缩影,舌就像一面镜子,全方位反映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病因的所在,反映疾病形成的原因。因此,舌诊就是通过对舌形、舌质、舌苔、舌络的观察,就能确定疾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及治疗的方法。 舌诊包含有中医各种诊断方式和方法,如舌诊包含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方法。如舌鲜明灵活为阳,晦暗呆板为阴,舌苔舌质分表里,舌红为热,淡白为寒,舌体高凸坚硬为实,凹陷软嫩为虚等。舌诊也包含脏腑辨证,如舌尖为心肺,两侧为肝胆,舌根为肾,舌中为脾胃等,如果在相应的区域出现异常的舌象,则提示对应的脏腑可能发生了病理改变。舌诊还包含三焦辨证,把舌横分为三份,舌前部为上焦,舌中为中焦,舌根为下焦;舌诊也包含营卫气血辩证,如舌苔为气分,舌质为血分,舌的润泽程度又代表津液的盈亏等状态。舌诊还包含有六经辨证。像上面提到的《伤寒指掌》、《敖氏伤寒金镜录》以及《伤寒舌鉴》等著作,正是用舌诊来辩证伤寒的方法。如伤寒在太阳经,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传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在少阳经者,则白苔白滑,用小柴胡汤和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等。所以舌诊适用之广,广之无再大,各大中医辨证体系均可通过舌相来进行辨别。所以舌诊对于疾病的诊断、预后、用药、疗效评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扁鹊之《难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又有云:望而知之为上医,问而知之为中医,切而知之为下医者”。望闻问切之四诊,其望诊为首,切诊为末,此排序即含深意。 后世以来,无论是患者,还是医者,过度执迷于下工之术,使中医步入怪潭。殊不知“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临证验舌法》,“切脉凭指涉于恍惚,而观舌凭目尤为昭著也”《舌鉴辩正》。 师曰:“有其脉,便有其舌,有其舌,就有其证,有其证,则用其药”。这是一个“全息”观念,因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身体的一个局部,可以反应出整体的功能状态。舌诊,脉诊,包括其他诊断都是相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