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最新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1,209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doc

上传人:小果冻 2022/3/5 文件大小:1.1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
沈阳建筑大学〔以下简称沈建大〕新校区规划设计从2000年6月招标开始至2000年9月确定方案,始终吸引了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仅是恰逢世纪之交的一一条通道,在靠近教学区的局部,它与教学楼的内部空间结合成一体,布置有教室和制图教室。长廊二层为室内空间,给师生在恶劣的天气里提供了一片“人造晴空〞;三层露天,晴朗之时同学行走其中,可以充分享受到阳光、空气,环顾四周,开阔的水景使人心旷神怡。位于校区东北角的两座高层学生公寓,打破规划方案中普遍的水平线条,成为了校区的竖向视觉焦点,在那里新校区的风貌可尽收眼底。同时从城市设计角度来讲,高层也成为了一个地区的景观要素和构图中心。
谈及设计初衷,新校区规划总设计师汤桦说,考虑到沈阳6个月的漫长冬季,在设计这样的一座大学城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应与传统上分散的布局、院系独立设置的做法不同,希望把校园建筑设计成一种集约式的空间形态,这样学生进入到房子里就很温暖。这是他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瞬间的灵感还来自于他对基地的初次印象,当时用地上惟一的参照物就是场地南部的沈抚铁路,还有铁轨上冒着浓烟的火车奔驰的动人场景;基地上农田强烈的“块、线〞肌理,给场地带来某种方向性,加之长形的用地本身具有一种沿着东西向延展的趋势。于是他在设计时,试图在形式上建立一种与场地上的火车、铁轨、田埂的内在照应关系,长廊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火车的“隐喻〞,表达出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城市面貌,以及设计师对原有地貌的尊重。这种思想反映在形式上,构成了“点、线、体〞系统—交通筒首先构成“点〞的元素,再用“线〞性的玻璃廊子把它们连接起来,最后将体块构成附加其上。每个体块就是一个功能空间〔教研室,教室等〕。这三种构成要素,实际上表达了三种密度的组合,“筒〞被期望得尽量结实,像锚固的点;“线〞那么表达运动,希望尽可能通透,采用玻璃连廊;教室等“体块〞按照功能要求开窗。
四、方案变更
教学区:设计初期,格网没有旋转45°。方案进行中,考虑到东北气候对南向的需要,旋转45°,可以平衡最不利的北面朝向,让房间都有阳光射入的可能。
实验区:起初认为它位于校园边界,是教学区边上L形体量的结构局部,采用不同于教学区的布局模式,后来为了加快建造速度,就采用与教学区相同的形式作法。
博物馆:起初规划任务书并没有要求,是工程进行过程中添加的工程,因此设计的想法就直接让它游离于原规划体系之外,处理较为个性化,使之成为整个校园肌理中的特定景观。经过反复论证,位置定于中心景观轴一侧,临近水面。同时紧邻教学区,方便联系。
学生生活区:起初是自由的村落式布局,希望恢复原有村落的肌理,也希望在教学区的特定教学功能完成后,学生在生活区能够获得轻松自由的生活气氛,就像在一个缩小的城市中活动一样。后由于朝向以及功能问题放弃。其主要问题是:原来的布局方式难以防止出现东西朝向的房间;另外,村落式的规划布局尺度较小,较为分散,管理不便
  
  
 
图:德国GMP建筑设计公司规划方案总平面   图:中国建筑研究院规划方案总平面
图:中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方案总平面   图:中标方案鸟瞰图
图: 景观规划总平面图   图:中标方案鸟教学区鸟瞰图
图:实施方案总平面图
 
 
图:网格式教学区详图   图:教学区庭院景观示意图
图:稻田景观示意图   图:中心区域水面景观示意图
图:校园局部***
工程合作
该工程的施工图配套是由东北设计院〔教学区〕和沈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学生生活区〕来共同完成,总体上保证了构造做法符合当地冬季寒冷期过长的实际情况。主要的技术处理紧紧围绕在“保温防寒,减少能耗〞的重心上,比方考虑到“长廊及其首层教室和教学楼以及核心筒的玻璃窗面积大,大面积玻璃窗对于北方寒冷的气候耗能较高〞的问题,技术上采用了中空玻璃、苯板和保温性能比拟好的塑钢窗;“教学楼墙面饰带原设计为钢板,考虑到会造成锈蚀污染,所以经协商使用***碳铝板〞等。
施工方面,教学区的网络式模数化的布局理论上可以满足快速施工建造的需要,而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者很遗憾地发现:由于国内缺少工厂统一大规模预制标准化构件的前提,施工采用现浇方式,这种想象中的效率没能实现。
五、景观规划设计
新校区景观设计由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完成。整体设计表达了设计师对已有规划及现有场地的认知,着重表现在对已有规划中建筑、场地等元素的提炼与概括上。
绿荫掩映下,延绵的缓丘、隐约可见的铁艺栏杆在保持了校园的私密和平安性的同时,向城市展现了亲切友好的姿态,表达出新世纪开放式教育的理念。在校区内部,建筑、道路、植物、水体等一系列元素在一种网格秩序的控制下,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