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璧山王家宅古驿道旁袖珍碉楼
在璧山来凤镇外的天灯山下,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庄园,因 为庄园为清代道光年间的进士王倬所建,这里也被叫作“王 家宅民居"。而与其他民居大院不同的是,庄园四角设有四 座造型不同的碉楼。与我们熟悉的高大碉楼相从唐朝就开始设立。清代的翰林主要干的工作就是记载 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说通俗一点,一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二是学问足够大才能担
3
任此官。
王倬被封为翰林,自然成了璧山来凤镇的历史名人。他 生于1807年,卒于1869年,原名朝杰,后更名朝楠。清道 光八年(1828)戊子科举人,十二年(1832年)恩科进士, 中二甲18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835年任湖北汉川知县, 后任丹阳、远安、麻城等地知县。
《璧山县志》记载,王倬在湖北任上“清高耿介,为政 清廉,不善逢迎,直言犯上,遂遭人陷害,被削职充军。” 王倬最后因为重庆人耿直的性格,落得个发配充军的下场。 在漠北充军八年后,王倬于同治二年(1862年)回到璧山老 家,执掌重壁书院,七年后病死在家中。至今在其当年开设 书院的璧山文庙中,还保存有其亲笔书写的《重修大成殿碑 记》石碑一块。
虽然王倬的晚年过得很凄凉,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当地人 心目中的地位,人们一是觉得他的官位够高,二是觉得他有 气节,所以,王家宅民居也自然得到了当地人的推崇。
王倬病逝后,王氏家道中落,1937年前后,王家祖宅被 卖给当地生意人黄歧生。黄歧生幼时家境贫困,以卖针头麻 线为生,靠生意积蓄购买了这座庭院。后来黄岐生在这里做 起了专治小儿肠胃病的药丸生意。由于药丸疗效好,生意越 做越大,遂将此园改名为“济生堂”,以后又将药行改名为 “天生元"。
4
在庄园大门上的一副对联,见证了这个百年老宅坎坷的 身世:“斯地溯太原金马玉堂昔日曾为翰林府;此业归江夏 迁基换址今朝改作处士家”。
一代名宅也要防贼防盗?
也有人不禁想问,这么一所备受推崇的地方名士的宅 院,为什么还要修建防御严密的四座碉楼呢?难道它也需要 防贼防盗?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王家宅所在的地理位置。庄园往西一 公里,便是今天的来凤镇,今天很多老人在说到来凤时,还 会叫其旧称“来凤驿"。来凤在明清至民国时期一直是一处 重要的驿站。
明清两代,在重庆、成都之间有两条主要驿路,其中一 条官方驿道被称为“巴县大路”。巴县大路从成都至简阳, 沿沱江达内江,经隆昌、荣昌、永川而至重庆。这条驿路作 为成渝间的官方驿路,是重庆的路上生命线。驿路沿途每隔 百里,便设有一座驿站,自成都到重庆设有驿站十二个。驿 站中较大的有龙泉驿、双凤驿、来凤驿、白市驿等,被称为 “四大名驿",而来凤驿是其中规模最大的。清代《四川通 志》记载,来凤驿每年的政府拨款达到202两,而同为“四 大驿"的龙泉驿和双凤驿,每年的拨款只有132两。民国时 期,“巴县大路”改称“川东大路”,川东大路基本沿袭了 巴县大路的走向,民间则叫这条驿道为“东大路"。
5
旧时马帮、挑夫往返于重庆与成都间单程需要十四天左 右,来凤是由成都东来的商人留宿的最后一个驿站,由于特 殊的地理位置,来凤逐渐发展成为一处客栈、餐馆云集的重 镇。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匪患成灾。东大路作为成渝间客 商必经的驿道,成为土匪劫掠的重要对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