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富春江水流日长.doc

格式:doc   大小:115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富春江水流日长.doc

上传人:ohghkyj834 2016/11/1 文件大小:1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富春江水流日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富春江水流日长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现在的状况是,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是如此,人何以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者见面会,台湾《联合报》记者向他提问,说他想到台湾去看一看,不知两岸商签了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对他实现到台湾走走看看可否创造美好的条件?对于这个问题,温总理没有回避,他略作思索,就很温馨地说了这么一番话。在这番话的前边,他还十分深情地告诉在场的记者,说他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他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黄公望有幸,在他仙逝660周年的今日,因为他的一幅《富春山居图》,让国家总理特别提起,使两岸同胞,闻之莫不动容心颤。作者如果九泉有知,不知该作何念想?愚心不揣冒昧,猜想超拔如黄公望者,他该是一则一喜,一则一伤的。所以喜悦,在于他的山水画为后代儿孙们所钟爱;所以伤悲,在于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因为两岸关系的隔膜,而不能完璧,叫人不免唏嘘慨叹,而这恰如他的生年,以及《富春山居图》的历史遭遇一样,是那样的诡异莫测,那样的蹉跎艰险。2生于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96年)的黄公望,原是跟着他的生父来姓的。常熟陆姓生父,指望他自强志坚,便给他起了个陆坚的名讳。他自己果然争气,不仅生得体壮,而且志气颇为豪迈。加之他聪慧颖敏,勤奋好学,少小时即为邻里夸爱。但他的生父母,却无福陪伴年幼的陆坚,先后罹病夭亡,抛下困厄无依的陆坚,过继给永嘉(今浙江温州)黄姓老翁为养子。黄公时年九十余高龄,膝下无子,心是空的,怀是虚的,忽然间喜从天降,收获一个神仙般灵童养子,他是大高兴哩,欣喜之余,喟然长叹:“吾望子久矣”!正是黄公的这一声感叹,小陆坚便有了这一盛传后世的名讳。名黄公望。字子久。黄姓老翁对黄公望的爱,不只在父与子的层面上,他充分发挥黄公望好学颖慧,兴趣广泛的特点,鼓励他博览群书,年龄及长,即成为一个文章、诗词、书画、音律等,样样精通的奇男子。但他面对是那个以弓马定天下的元人统治局面,这便使他空怀一腔豪情,到头来受人举荐,只能做个办理文案的小吏。时也,势也,黄公望能怎么办呢?元人入住中原,蛮横地实行了一条民族歧视的政策,将天下百姓分了四等,江南原属南宋朝的臣民,被划为最低级而大受奴役的境地。有人举荐黄公望,他没有选择,便屁颠屁颠地去了。黄公望不能吃风屙屁,为稻粱谋,是他当时最为迫切的问题。举荐使用黄公望的人,是为浙西廉访使徐琰,他让黄公望在他的府衙3作抄写。徐琰慧眼识珠,发现黄公望不仅抄写得好,而且为人正派,心里想着百姓,就把他推荐到了更高一级的衙门,希望他能早日出头,也好为民做些实事。徐琰的希望,也正是黄公望的所想,他出了徐琰的廉访使府衙,进了大都御史台下属察院当书吏。在元朝,官与吏的职责大相径庭,吏是办事员,一切听命于官,官说怎么办,吏跟上怎么办就行,切不可有自己的主张和作为。对此,颖悟如黄公望,是深以为意的,如果他照此而行,说不定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让他脱去吏服,戴上官帽不是没有可能,但他太爱承担责任了,这就难免不出问题。敢言直承的黄公望,在他为吏浙西的日子,曾短暂地协助一个叫张闾的官员经营管理钱粮的事。元仁宗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张闾有感于其时农业税收的混乱,国库收入减少,而社会矛盾突出的问题,上书朝廷,建议仁宗皇帝颁发各级地方政府,要求他们在40天之内,如实上报土地和赋税状况,发现欺哄瞒报者,无论官职大小,也不论贵族或贱民,都要严惩不贷。对于元人统治而言,张闾所言,是为了他们好的。但他想得幼稚了,上书所言,直接指向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因此,势必遭到他们的联合反对。有了这么多既得利益的搅扰,张闾献给元仁宗的好主张,才刚颁令下去,就被握有实权的贪官污吏和贵族富户念歪了,他们借此为非作歹,欺压本已贫困不堪的百姓,引起许多地方的民暴,但富户奸员不以己非,反污张闾:“括田逼死人命”。参与经理钱粮的黄公望,深以为张闾的怨深,他没有沉默,为张闾辩污说理,结果越辩越糟,越说越黑,最后竟然给他戴枷扣锁,关进了大狱。4元人的监狱可不好坐,黄公望却坐出了门道,明白了世间事,是没有是非曲直和黑白的。为此,他仿佛顿悟般灰心了仕途功名,一变而淡漠世事,成了个思想超然的方外之人。年届半百,黄公望从大狱里走出来,便决意避世隐居,改号“一峰”,自称“大痴道人”,入全真教,学道执卜,交游书画,过着浪迹江湖的自在日子。正是这一时期,黄公望与浙江的富春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史有明载:黄公望学画于31岁。但他际遇坎坷,到50岁左右才专心于山水画的创作。较之人物画,中国画的山水写意在时间上要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