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程门立雪》等等。
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学问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全部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政府确定从1101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老师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从11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师法》,以保障老师的合法权利,提高老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教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教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教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教师,而且派奴婢侍奉教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最终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李白求师的故事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来回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早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
住哪?
答复的是一阵爽朗
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知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每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立刻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悲观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日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时机,必须要找到他!
其次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始终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每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李白有点泄气了。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遇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非常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观赏风光。他拖着疲倦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旁边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好像还刻着字。李白遗忘了疲惫,一头扑上去,细致分辨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
第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