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远了村戏淡了年.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远了村戏淡了年.doc

上传人:jiaxidong_01 2016/11/2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远了村戏淡了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远了村戏淡了年家乡有句俗话:“蹲正月混腊月,庄稼汉忙的二八月。”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我上学的童年时代,那时候,在乡下务农的父母辛苦一天挣的工分得到年底也就是腊月里才能搞决算,遇到收成好的年景,一个劳动日能摊五角钱,遇到灾年收成不好,一个劳动日只能分摊二三角钱,许多人家给生产队披星戴月劳动一年,决算下来倒欠生产队二三百元,有些男子汉当场就眼泪溢出眼眶,也让许多领到钱的人心里一阵酸苦。有的当场就借给一二十元,说:“拿着,给孩子买件新衣裳,买包红糖好好过个年,开春了再作打算。”就这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令在场的人热泪盈眶。一过腊八节,远远就听到令人亢奋的喧天锣鼓,不是社火队排练社火,就是戏班子排练秦腔。小的时候每个大队都有一个修好的戏台,平时用来开社员大会、放电影,到了年头节下就唱秦腔。村里的戏台在那个年代就是一个村的标志性建筑,戏台中间是宽敞的舞台,两边分别有配乐用的耳房,舞台后侧还有存物室、化妆室。台口左右各立一个高杆,用来挂高音喇叭。台前是一大片供观看用的露天大场子。场子中间立着一个高高的旗杆,无论寒暑,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时候由于物资匮乏,一进腊月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是扳着手指算过年。过年好啊,可以喝红糖茶,吃油果子,穿新衣裳,等父母舅舅姑爹姨爹发一角两角的压岁钱,好去买鞭炮,买豆豆糖,买小人书(连环画)。2还可以钻到人堆里看社火中倒骑驴的张果老,看大头和尚戏柳翠,看踩高跷,看那农官即兴编唱表演哪家的媳妇孝敬公婆,哪家的儿孙考上了大学,哪家的清洁卫生做得好,哪个婆媳的茶饭第一流。一过大年初二,村戏就开演,太阳刚下山,戏台两边的高音喇叭就开始唱歌,唱《东方红》、唱《我的祖国》、唱《红色娘子军》。这些歌曲就是唱大戏的前奏,于是,大人小孩提着小板凳趁着夜色急匆匆地往大队部的戏台前走,好占个看戏的最佳位置,来得早的一看,前面中间一片早已坐满了人,只好找一个地方坐下和熟悉的人们互相敬烟,静候秦腔开场。那时年少,挤在人群中,在台下看看老人沉浸在秦腔中放着红光的脸,再抬头看看台上浓妆艳抹、凤冠霞帔的、红脸花脸黑脸的“花旦”“武将”。那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唱腔,我有时能听懂三两句,有时连一句也没听懂,我只是一个凑热闹的不安分的小家伙,看烦了,就挤出人群,在戏台边放几个鞭炮,体现自己的存在。为此没少受到大人的呵斥。每逢唱戏,我和我的调皮的小伙伴们都乐得屁颠屁颠的,早早地赶到戏台后边的化妆室看演员们化妆。负责后台的民兵背着枪,他们是不允许我们在那里的,但我们总有办法留在那里。有时,我们摆着虔诚的脸,前一声叔叔好,后一声阿姨好,叫得甜甜的,并且重复了无数次的保证,说只是站在边上静静地看,绝不乱走,绝不乱动,于是便名正言顺地留在那里了。有时遇到严肃的管理人员,被撵了无数次,仍然百折不挠地用敏捷的动作溜回来,然后,死皮赖脸地蹲在那里痴痴地看。有时候被撵下戏台,我们便来耍我们的绝活,爬到戏台边的白杨树和柳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