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斗就要斗!
该斗就要斗!
一
吕坤说:“智者不与命斗,不与法斗,不与理斗,不与势斗。”(《呻吟语》)
东海曰:智者如是,仁者未必如是。仁者对法、势乃至命的尊重和服从是相对的。仁者只服该斗就要斗!
该斗就要斗!
一
吕坤说:“智者不与命斗,不与法斗,不与理斗,不与势斗。”(《呻吟语》)
东海曰:智者如是,仁者未必如是。仁者对法、势乃至命的尊重和服从是相对的。仁者只服从顺应良法和“良势”。对于不良的法律和制度,儒家强调变法改制;对于不良的势(势,指大势,时势,也可以指某些政治社会势力。)儒家主张进行思想启蒙、文化引导和道德开发,必要时甚至应该奋起抗争。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与“势”对着干;“威武不能屈”,“臣之视君如寇仇”,这是不卖“势”的帐;“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逆“势”而动。用袁崇焕的广东话叫:顶硬上。
明末儒家英雄袁崇焕曾以“大明国里一亡命之徒”自居。亡命徒,指冒险而不顾性命、舍命而不顾后果的人。如果去掉此词的贬义,如果不问动机,儒家成仁取义的道德追求不就是一种亡命精神吗。
在这样一个法网密密、文字成狱的时代,要致力于恢复儒家道统,重建中华正统,没有一定的亡命徒精神,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东海敬仰袁崇焕,亦曾以儒家第一亡命之徒自命。刘亚洲将军说:我们不需要当先烈,但我们应该当先驱。东海亦学舌曰:儒者不是亡命徒,但需要一点亡命徒精神。
注意:儒者成仁取义与一般亡命徒实质不同,这里是取其表现形似而已,两者都是把“某种东西”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都一样冒险而不顾性命、舍命而不顾后果。
实质上两者动机和追求目的都不同,大多数亡命徒是轻率地以身殉物,儒者是必要时以身殉道----与道同在,身与道俱,为道而生,为道而死。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以身殉道”这句话的注释最为精确:“殉,如殉葬之殉,以死随物之名也。身出则道在必行,道屈则身在必退,以死相从而不离也。”
二
对于天命,仁者颇为尊重,又不完全听天由命,故有义以处命、圣人造命之说。这个命,如果指的是天之所命的良知本性,那么也可以说,仁者惟“命”是从----一切听从良知的命令。良知,是生命之本质之真相,是人世间至高无上的真理。
仁者不与理斗则是绝对的。这里的理,当然是“有道”之理,即常理、真理。真理高于法和势。(法和势只有合理的,才是良性的,才是值得尊重、服从和顺应的。)高于一切。我有两副自勉联,一曰:一生低首唯真理,偶尔弯腰为美人;一曰:难乎能忍,关乎道义焉能忍?妙在不言,涉及民生敢不言!
仁者无条件服从真理,而且追求不懈、坚持不动、宣传不息、弘扬不止,这就难免与某些背道而驰的假恶丑势力产生冲突。人无伤虎意,虎有伤人心。面对“猛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