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0
文档名称:

幼儿园课程论完整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6,034KB   页数:1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幼儿园课程论完整课件.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3/8 文件大小:5.8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幼儿园课程论完整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幼儿园课程论完整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130页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130页
第一节 课 程 概 述
一、课程的定义
(一)课程的词源
汉语中, “课程”始于唐文化课程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130页
(一)一元化课程与多元化文化课程
从课程对文化的选择来看,可以划分为一元化课程与多元化文化课程。
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文化的课程”,这是一种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的课程。
多元化文化课程是在对一元化文化课程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要求将多种族的历史和文化纳入到课程和活动中来,要求发展“反偏见课程”,即要求课程克服种族、性别等方面的歧视和偏见问题。(语文课程中用“他”比用“她”多)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130页
评价:
课程的文化选择面临两难,具体说来,课程如果排斥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会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族群的儿童带来负面影响;反之,为了克服文化偏见,将所有的文化都纳入课程,必然导致课程容量过大,增加学生负担,进而言之,包容一切文化的课程有时反而无法使各种文化间相互沟通和共存,不能保证各文化群体之间的凝聚力。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130页
(二)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属性划分,课程可以划分为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指的是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实施课程。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130页
评价:
分科课程注重儿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容易被教师把握,但是,它只关注学科逻辑,容易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相反,活动课程能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与儿童生活相贴近,但是,塔缺乏严格的计划,而不容易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知识。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130页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两种在性质和功能上都不同的课程。
区别表现在:
学习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无组织的学习活动。
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技能,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主要是非预期的结果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130页
联系表现在:
在显性课程中常常伴随着隐性课程,特别是当显性课程的实施过程能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时。(课表、点名等)
隐性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入学教育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130页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130页
一、什么是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一词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被我国的幼教界普遍使用。
1928年5月在南京的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上,陶行知提出《审查编辑幼稚园课程与教材案》。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的文章,系统地论述了自己关于幼儿园课程编制的观点。
在我国“课程”这一概念早已正式运用于幼儿园。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130页
(一)早期的理解
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幼教先驱对课程及幼儿园课程的解释:
1、张雪门的观点
2、张宗麟的观点
3、陈鹤琴的观点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130页
1、张雪门的观点
他在《幼儿园的课程》一书中指出:“幼儿园的课程是什么?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他采用了经验活动的观点。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130页
2、张宗麟的观点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也谈到:“幼儿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他强调幼儿园课程是有助于儿童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130页
3、陈鹤琴的观点
陈鹤琴一再强调:幼儿园应该给儿童一种充分的经验,一是与实物的接触,二是与人的接触;应该把儿童能够学而且应该学的东西有选择地组织成系统,应该以儿童的两个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组织幼儿园课程。这表明陈鹤琴强调了儿童的经验、环境,强调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130页
以上几位幼教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