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 企业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20世纪90年代,MBO传入我国,得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优秀管理者的相继推崇。但是,在MBO实施过程中,很多弊端性问题也日益暴露,例如“国有资产的转让价格是否合理”、“MBO是否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收购国有资产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渠道是否合理”、“MBO信息披露是否合理”等等问题。
西方的MBO主要是母公司为了分拆业务、反收购而实施的,对象是多元化集团要剥离的低营运效率的部门,MBO的过程是一个市场化的公平竞价收购过程。而在我国,MBO的实施往往是为了国有资产的退出、明晰产权和激励管理层,对象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多企业的MBO都是非市场化运作,靠协议定价收购。
(二)意义
在我国,显然存在MBO实施过程中定价不合理、融资渠道的瓶颈等财务问题,但MBO在明晰产权、管理者缺位等问题上还是发挥有效的作用。西方的MBO经验也证明了其在整合企业业务、调整企业产业结构、降低企业代理成本以及改善企业经营效绩等方面的显著作用。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国外对于MBO的研究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是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或公司分支机构,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重组本公司的一种杠杆收购,是一种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经济从属性制度安排。
David Citron(2001)指出,在国外,管理层收购和杠杆收购的作用一直是被关注的热点,他们认为高杠杆能有效发挥管理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效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高杠杆会导致财务困境,但管理层仍然有可能改变这种困境。
(二)国内对MBO的研究
1、中国MBO现状
李勇(2008)指出,中国式的MBO大多是将一个实际上由个人经营的国有式集体企业摘“红帽子”改制成为一家民营企业。在这场争先恐后的“摘帽”运动中,企业当下的管理层有机会成为最大的受益人,他们和资产接触最频繁,而给予他们的内部价格很有可能低于净资产。但即便如此,任何一个资产超过千万规模的企业,就不是他们那点积蓄所能负担的。企业经营者普遍收入不高,自筹困难,向银行借贷和发行企业债券都必须绕过法律障碍。以至于有说法称,早期的MBO案例中管理层收购用的钱,也只有地下钱庄敢借出,管理层大多对收购资金讳莫如深。因此,融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层收购。
2、管理层收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吴越(2010)提出,我国的管理层收购目前存在收购主体的合法性、收购定价和融资等问题,其中,融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能否解决融资问题是管理层收购成败的关键所在。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资产价格远远超过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导致管理层往往只能支付总收购价款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的资金缺口需要由融资来弥补。在国外,得益于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和丰富的金融机构,经理人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发行高收益率债券(垃圾债券)而获得大量资金。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单一,可利用的金融工具十分有限,融资环境无法满足收购行动对巨额资金的需求,这必然导致融资风险。
刘芳(2009)指出,在管理层收购的实际运用中,管理层收购审批机构往往只将净资产价值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