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顾城诗歌鉴赏
《远和近》
《一代人》
《感觉》
1
顾城简介
顾城, 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 并于“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他是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的特点:1、《远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诗,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
① “你”和“我”是什么关系,丝毫没有交代,只写了“我”对“你”的主观心理感受。在“我”的感觉中,“你看我时”,你仿佛和我相距“很远”;“你看云时”,你仿佛和我离得“很近”。这是一种错觉。造成错觉的原因诗人隐去了,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诱读者去想象,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9
②两人的现实距离是很近的,但是心理距离却很远。“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意思是你对那些自然物那么亲近,对人却很冷漠,使“我”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就暗示出二人之间在心灵上的隔膜。这种隔膜怎么产生的呢?诗人没有明确地写,好比只摆出谜面,而不亮出谜底,这也是造成诗意朦胧的因素之一,这才使这首诗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
10
2、写作特点
顾城的《远和近》是一首表现特定心理的审美情趣而有些朦胧的诗,表达含蓄、精炼,而内容深刻。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心理距离与生物距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追求和向往。
11
《远和近》主旨:
诗不仅表达情感,也可传达经验,《远和近》传达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种经验。
    诗似乎是纯理性的,十分冷静,但细细品味,其中暗暗催动着一股热流:呼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12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3
写作背景
这是顾城在1979年4月写的诗,此时中国的“十年浩劫”(1966年5月——1976年10月)刚刚结束,而那些经历了文革洗礼的一代人几乎把整个青春浪费在了文革上。那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代。这一首诗就表达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与战胜黑暗的决心。
14
诗歌鉴赏
Q:“黑夜”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A:“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方面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另一方面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判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15
作者情感及创作意图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一代人》干脆的语言,执着的追求意向同样显示了一种性格,它汇集了思维与表现、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深沉而潇洒地突出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象,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18个字。这首诗不是对黑暗的绝望,是对光明的向往,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宣言;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16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    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象、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黑夜”与“光明”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象,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个简单的意象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
17
《一代人》主旨:
《一代人》一诗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却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18
19
《感觉》分析:
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