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4《灯笼》教案6灯笼吴伯萧.doc

格式:doc   大小:10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4《灯笼》教案6灯笼吴伯萧.doc

上传人:泰山小桥流水 2022/3/9 文件大小:1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4《灯笼》教案6灯笼吴伯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4* 灯 笼吴伯箫
◇ 教材分析 ◇
《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 “灯笼 ”为话题 ,串联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展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 ,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更是借 “灯笼 ”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 10 段 ,由宫灯、唱词联想到汉献帝 ;第 11 段 ,联想到 “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 “灯笼下的马前卒 ”的誓愿。
,另一方面抒情 ,有关 “灯笼 ”的叙事组成一个序列 ,所抒发的情感又成为一条线索。 “事 ”和 “情 ”交织在一起 ,并行而下 ,从不同的方面都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
的重要意义。 (请你从文化和情感上进行分析 )
明确 :文化上 :在纱灯上描红 ,爱的是那份雅致 ;对宫灯的想象 ,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情感上 :挑着灯笼 ,迎回祖父 ,长幼情笃 ;接过纱灯 ,上下灯学 ,母子情深 ;跟着龙灯跑个半夜 ,
伴着小灯入梦 ,绽放着飞扬的青春 ;族姊远嫁 ,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 ,是对岁月沧
桑的感慨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 ,表达自己做 “灯笼下的马前卒 ”的誓愿 ,是悲壮激越的
家国情怀。
步骤二 :再读课文 ,文本探究
1 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有什么作用 ?
明确 :丰富了文章内容 ,增添了情趣 ,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引出下文 ,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8 段 ,说说你对 “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一句的理解。
2
明确 :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 ,所以 “朱门 ”代指豪富贵族人家。表面
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已褪 ,实际上写族姊家早已衰败。
11 段中 “雪夜入蔡 ,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运
用了什么典故 ?有什么作用 ?
明确 :“雪夜入蔡 ”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宪宗元和八年 (814), 淮西吴元济
反叛 ,朝廷出兵讨伐 ,屡招败绩。这时 ,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 (817) 十月 ,雨雪不止 ,李愬趁吴元济不备 ,突出奇兵 ,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 215 年 ,在黄河之滨 ,蒙恬
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 ,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 ,迫使匈奴望风而逃 ,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这里借用典故 ,写李愬、 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 ,保家卫国的故事 ,表达了
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做了铺垫。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 ,也没有单纯
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 ,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 ,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作者的这种爱国情怀在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些事 ,如一阵清风 ,过去了就过去了 ; 有些事 ,逝去了 ,便成为永恒 ;而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