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第 1 页 共
广西的瑶族却在惊蛰这天吃 “炒虫”。边吃边喊,“吃炒虫,吃炒虫”。吃的越快,嚼的越响,越被众人赞扬,表示他歼灭了许多害虫。其实,“炒虫”的“虫”是指玉米,并不是炒真正的虫子。不过,虫子真的可炒来吃。
现在有特地吃虫子的店铺,经过许多次,只看,不敢吃。但是也吃过一次。念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有位同学家里有果园,某日突然带了满满一罐油炸虫子到学校,据说虫子产自果园。大家围观许久,最终确定试一试。闭眼,张嘴,想象自己在吃炒蚕豆。香香脆脆,似乎还不赖,但是大家都不想再吃其次次了。
惊蛰一过,紧接着春分就要来了。
惊蛰的由来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冬天到了,许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其次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月令七十三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事实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缘由。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到了汉朝,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惊蛰的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闻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溢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闻著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