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sh309048309 2022/3/11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目标
1.学会 “澡、械 ”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 “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 …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 — — — —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 — —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 “偶然机遇 ”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 “有科学准备的人 ”。
四、巩固提高,随文练笔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 ”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的机会。]
三、巩固练****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九第8题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