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与价值功能.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与价值功能.docx

上传人:春天的小花 2022/3/1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与价值功能.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与价值功能
网络群体的形成及其特点
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群体, 群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成员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抽象化和符号化, 也就更匿名化。 即使建立在现实群体基础上的网络群体, 由于网络群体交往中的符号化和交往中具体背景的缺乏,使现实群体基础上的网络群体之间也具有半匿名倾向。
第四,网络群体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群体成员的依存关系弱,群体成员的归属感不强, 群体成员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网络群体如果存有共性的东西,也是共同的虚拟空间、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其他共同的需求等。 有些网络群体会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转化为现实群体或转化为现实行为。 网络群体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但是网络群体存在支撑依据不具有强制性, 群体外人加入具有自愿性、 退出具有自由性。
基于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
从信息传播来看网络群体, 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效率高、 信息传播的穿透力强和信息传播交流的 “封闭 ”明显。
第一,承载网络群体的技术空间能更有效率地促进网络群体的信息沟通、情感表达和意见一致。 网络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某种程度的匿
名性或者半匿名性, 群体内的交流也比面对面的交流更随意、 更真实和带有更强烈的个人情感。
根据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 亿人。大多数手机网民,基本是 “机不离身 ”,如此庞大的网民人数,如此便捷的移动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以及近乎 “病态 ”的使用习惯,使得网络群体与现实群体之间的互动呈现更加直接、 深入的关系。 人们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移动化,人生活世界也更加封闭化,封闭于网络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网络群体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发重大, 成为影响个体行为和群体行动的重要因素。
同时,基于网络群体的信息交流替代现实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往往更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表现了跨时空性。
第二,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网络群体内部交流的信息复杂、多样而自由,内容涵盖范围广泛,信息传播跨越了现实一对一、点对点的线性关系, 信息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群体范围内向具有复杂背景的群体成员发散传递并进而向广阔社会空间领域传送,能轻松自如的突破现实群体沟通交流的边界, 消除信息在现实群体传播中的限制,达到信息传播效力极大化。 网络群体往往成为群体行动宣传、动员、组织的虚拟基地。尤其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由于现实生活中对信息传播的政治、 法律和道德层次的限制, 以及大众传媒出于公信力和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使得大量信息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有效的传播, 这个时候,网络群体往往成为这些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通过调查发现,突发性事件之后,我们发现网络群体的信息传播往往比较活跃, 信息也带有调侃、讽刺、猜忌、不满等感情色彩,以谣言、笑话等形式体现出来。
第三,网络群体的封闭性,使得网络群体具有某种程度的私人性,一方面这有利于群体的情感交流, 另一方面这也使网络群体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土壤和媒介, 并成为法律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