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革命烈士的事迹.doc

格式:doc   大小:11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革命烈士的事迹.doc

上传人:精品库 2016/11/18 文件大小:1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革命烈士的事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革命烈士的事迹在上堡,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叫刘桂凤,是当地有名的女中豪杰。时到今日,朱德与刘桂凤义结金兰的故事,在崇义仍然广为流传。话说起义部队初来上堡,人生地不熟,虽然赶走了土匪,又没有地主民团武装的骚扰,部队宣传队积极做正面宣传,书写标语,张贴布告,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宣传人民军队为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打仗的道理,但当地百姓由于过去受够了兵乱的楚痛和土匪的欺压,形成了“兵匪一家”的认识,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面宣传,尤其是像起义军这么大一支近六百余人的部队,群众不了解真相,更是“闭门谢客,足不出户”,不闻不问,不敢接近,生怕惹出什么祸端来。“我们是人民的群众的军队,没有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没有人民群众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人民群众给我们提供情报,我们寸步难行,我们闭目塞听。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眼下,当务之急是让人民群众接受我们,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否则,我们将身无立锥之地。”朱德焦急地说。部队召开干部军官会议,陈毅语重心长地教诲大家——“我们是军队也是人,每天都要吃饭。饭是米做的,米是稻谷碾出来的,稻谷是农民种出来的。稻谷是一天、两天长不成的。“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同农民兄弟交朋友,取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把粮食卖给我们。“部队驻扎下来后,我们一定要严肃群众纪律,决不允许有过去那些强抢民财的事件发生,谁敢违反,军法论处!”起义部队官兵驻扎下来后,主动帮助群众劈柴,挑水,对群众也十分和气,讲文明,有礼貌。群众看在眼里,知道这支部队与过去的军队有所不同,但谁也不愿意第一个主动跟起义官兵有过多的接触。然而,朱德住在万和堂的房东——老板娘刘桂凤,却是个非常活跃,交际非常广泛的“女强人”。她待人热情大方,经营的酒店伙房,接待八方来客,生意是十分红火,各方来客都很愿意来万和堂住宿、经商。刘桂凤,本县麟潭乡石牯潭人,嫁至上堡街李世财后,经商有道,生意兴隆。她身材高大,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当时,上堡的妇女循规蹈矩,许多农家人的女子缠脚束腰,不出三步远门。刘桂凤却一反常规,拜本乡梅甲村钢门武师谢世騤(谢振华将军的父亲)为师,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身材高大,仗义疏财,乐善好施,街人都称她“大只嘛(婆娘)”。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她能说会道,主持公道,街上有什么不平事,邻里间有什么纠纷口角,都爱找她评评理,她也很愿意很公正地主持公道。伪乡长“塞鼻牛”唐泰康和当地学士肖义育都很崇拜她、尊敬她。刘桂凤经商赚钱后建“万和堂”,光请泥工、木工就整整做了三年,请了风水和地理先生监工三年。“万和堂”这个名字就是当地学士肖义育取的,意为“万和为先,生意永昌”之意。万和堂建成进火(典礼)时,上堡三圩商人停火三天,全部到她家祝贺,吃流水席,不管老小,管吃管喝,外来商人,免费食宿三天。刘桂凤仗义疏财,她每年都捐款办学,时任上堡完全小学校长郭子文经常接受她的接济,成为她的好朋友。后来郭子文也投身革命。朱德等人与刘桂凤在融洽的气氛中有了第一次交谈。很快,朱德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深深打动了刘桂凤。她爽快地同意将万和堂作为纵队指挥部及重机枪连和特务连的驻地。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刘桂凤在当地颇有声望,她的支持有力地帮助了纵队在上堡圩横街沈屋和圩场附近的莲塘湾、肖屋场(今上塘屋)、颜屋场(今下塘屋)、黄土坳、水北等地更为顺利地驻兵。通过分散驻军,纵队一方面威慑了上堡当地反